积极进取 仁者爱人
——我的《论语》心得
(十年前的旧作,虽然当时获得了区教师组的一等奖。但再读,却觉得有点拿不出手。难道是我的文笔和悟性都在进步吗?)
《论语》其实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即便字印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本小书,即便是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那些厚如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装帧豪华的大部头巨著相比,她的魅力依然势不可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就是如此的一本薄薄的小书,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奠基着中国文化和历史。
《论语》为何有如此魅力?于丹说,《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我个人以为,这个论断过于武断,至少有点断章取义。因为《论语》决不仅仅只是传授“个人的内心快乐”的秘诀,《论语》还有大量的关于个人对社会责任的内容,有治国平天下的内容;除了积极进取、达则兼济外,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当然除了“仁者爱人”的思想精华之外,还有着歧视妇女和劳动者的思想糟粕。
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学的研究者成千上万,均允许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况距今五千年的圣人文言?所以说于丹从中体悟到的是“淡薄功利,回归心灵”的快乐哲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于我而言,之于《论语》也有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为人处世 仁者爱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然而,在《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主要在于一个字——“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论语》里面还有一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的称颂。
那么在《论语》中,怎样才算是仁德呢?
首先,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在《论语》中,有一则故事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即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其次,孔子还说过,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这种爱是正反两方面。正面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意即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孔子也有言论,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肚子,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
(二)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孔子认为,追求学问的首要前提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其次,要“学而不厌”。意思就是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再次,学习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和真理,要专心致志。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另外,《论语》中还多次提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即便是孔子本人,他也经常向别人请教。他不仅虚心向大师请教,向同行请教,他还不耻下问向弟子请教。
对于学问,孔子认为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可以得到新的思想灵感,教学相长。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这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多听各种各样的意见。你把你的疑惑放到一边,你去讲你有把握的知识。而你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别人,向大师请教要见贤思其。《论语》中孔子说:“见贤思其焉。”意即看见品格高尚的人,你就要想怎么努力向他学习,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孔子曾经就向老子请学。这就是“见贤思齐”。
所以说,今天的我们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勤于问善于问。只有不断问,才会提高,才有收获。
(三)孝顺父母 为仁之本
《论语》中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仁爱的根本。孔子说的这一句,绝对是真理。试想,如果一个人总是堂而皇之地说要干大事业,而不懂得去孝敬父母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算他事业有成了又怎样,还有仁爱道德可言么?
关于孝顺,孔子又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就是说,如果父母在世的话,做子女的就应当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必须要出远门,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明确的去处。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心里感到踏实,不要为子女们担心挂念。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是仁爱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孔子所说的“不远游”并不是说子女必须成天守在父母身边,子女们当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毕竟男儿志在四方。换在今天看来,可以这么理解,“不远游”指的是在父母亲需要子女的时候,做子女的无论怎样忙,也应当记得经常问候父母,不管自己在哪,记得告诉他们,让他们放心,让他们能感受子女的关怀!能找点空闲的时候就常回来看看。我想这是子女们应当恪守的孝道。
(四)交朋结友近益远损
在交友这一问题上,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恳的人交朋友,同学识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表面老实但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无真本事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和不该交怎样的朋友,这对我们平时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是有利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应当成为我们交友的准则。友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诤友”,跟这样的朋友交往将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提高和完善。友谅,即个性宽厚、懂得包容的朋友,和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会感到轻松和快乐。友多闻,是指学识渊博的朋友,和那样的朋友交往我们自然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而同表面老实但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无真本事的人交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我们切不可与之交往。
总之,《论语》不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论语》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无论你干革命,还是做领导开公司,如果你想做大做强,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论语》的道理,就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