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心理咨询师是我日后想要从事的理想职业,在学习与前进的过程中,自然心中也装着榜样:一个是一直以来陪伴我成长的咨询师李老师(我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另一个则是陈海贤老师(知乎大v:动机在杭州)。
陈老师近来出了一本书《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我在读了他写的序之后点这里,被一句话深深地吸引:
生活的烦恼,源于我们总是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却不愿意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负担起责任。
于是我第一时间下了单,拿到书后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世界上确实是存在真理的,正如这句话。可惜真理被说烂了,也被简化为鸡汤了,导致许多人往往把真理当做鸡汤来看待,比如实事求是,比如努力。这些人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像看戏一样看待这些话,看完之后点点头:“嗯是这样的”,然后继续回到混乱的生活继续把这些看到的东西抛到脑后,该偷懒继续偷懒,该投机继续投机。我也是这样的人,却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便寻求改变。
1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而这些行为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
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那么如何开拓心智力量?李笑来老师在书中在前两章解释了心智的力量,后面的章节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晚辈娓娓道来自己的一些经验、感悟与具体做法。
这样的回答,我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仍旧没有把如何开启心智的力量这回事说清楚。
一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一个人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不用说是别人的经验了。历史学家汤恩比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二来,建议是非常中肯的,可是我做不到啊,我就是做不到每天记录下来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果说执行力到位的关键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即是如此,又回到我们的老问题上来了,如何提升心智?
当然,《把时间当做朋友》仍旧是一本好书,我愿意给他打7~8分(满分10分)。而我们的成长,却也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是通过心理咨询这条路提升自己的心智的。
不过,即使我还不清楚是否有一条道理普遍适合大多数人来提升心智,我也略有些感慨,认为成长的途径是很多样性的:或是读书,或是听付费课程,或是培训,或是与智者谈话,又或者是心理咨询等等。但都有一个前提——不断地学习与反思。
就拿心理咨询来说,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第一个因素是来访者自身的因素(40%),第二大因素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咨访关系 (30%),至于技术之类,影响甚小。当来访者自己不愿意学习与反思时,无论咨询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用多么娴熟的技术,效果也有可能甚微。
(Lambert, M. J. (1992). Psychotherapy outcome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ve and eclectic therapists. In J. C. Norcross & M. R. Goldfried(E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pp. 94–129) New York: Basic Books)
2
拿书中第二章<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来说,论证逻辑是这样的:
1 憧憬更大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2 远方(未来)真的能让人生重来,使我们过上想要的生活吗?
3 如果事实不是这样,该怎么做?
我总结了陈老师在书中给出的回答:
1 “远方”意味着变化,希望,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它满足我们纠正过去生活的愿望。
2 生活没法简单地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而消失。它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应对里,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中。
3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今天,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当然我还在思考第四个问题,是书中未解决的:如何在琐事中修行?
该书与工具类或建议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是长得像鸡汤,与鸡汤最大的不同是,鸡汤听过之后点点头说嗯接着一笑而过,而这些内容,是对个人底层认知的改变。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远方仅仅代表着变化,希望与更多的可能性,它的作用是满足我们纠正过去的愿望,就会减少对远方或是未来的执念与幻想,转而更好的专注当下。
底层认知是做好绝大多数事情的关键,比如写作。市面上充斥着的许多写作课程华而不实,而写作的核心,何韬老师说,是底层认知。认知与心智力量的概念相近,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的理解则是人脑对于各种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
但认知的提升绝不是几节课就能教会你的事儿。这是一个长久的与环境互动,积累,学习的过程,而且往往我们看不到变化,但当某一时刻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许多。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也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真理。一本好书是要揭示真理的,也是要加深我们的底层认知的。
陈老师没有在书中给出关于如何在琐事中修行的答案,然而,有了大方向,我就会去寻找答案,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试错,反思,改善。即使有了前人所提供的具体建议,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正如陈老师所说: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人的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成长起来的。我们与环境的互动越多,获得的反馈就会越多,我们的能力就成长的越快。
在被丢到大环境中的人,依靠书籍是很好的办法。优秀的书籍能够告诉我们真理,改变我们的底层认知,使得我们在生活中与环境不断地互动中调节自己的行为。
而书籍起的永远只是辅助作用,归根结底,成长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