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天边夕阳如火,映红了绚烂的云霞。而这间教室里,孩子们似火的激情,点燃了我们原本平静的心。红色文化课程优质课比赛,恰如一缕金色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立德树人的道路,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习近平主席的嘱托,我们牢牢记在心上。红色文化课程的教学,我们摸索着前行。这样的赛课,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努力前进。
聆听朱玉兰老师执教的《清贫》,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大义凛然”,是“刚正不阿”,是“甘于奉献、一心为公”,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痕”。
《清贫》一课,既有方志敏在狱中书写的清贫原文节选,也有对方志敏艰苦朴素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还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和相关资料的补充。作为红色文化课程,不能当成语文课来教,也不能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朱老师深入研究教材,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紧紧抓住清贫二字展开教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清贫的思想内涵,为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纵观整堂课,朱老师处处展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娴熟的教学技能,呈现出颇多的亮点。
亮点一,育人目标明确。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新的时代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自然是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秉承这一目标,朱老师的课堂将清贫思想的贯彻、落实及传承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什么是清贫?方志明眼中的清贫是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清贫吗?一个个问题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思索、阅读、探究,逐渐明了“清贫”不仅仅是字典中的贫穷困苦之意,更是方志敏及千千万万革命者眼中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即使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的坚定信仰,是树立在我们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伟大丰碑。接过革命的枪,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21世纪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需要这样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
亮点二,教学设计精巧。如何落实育人目标?如何让课堂生动而充满活力?朱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从课前的游戏互动到跟着小导游旅行,从揭示清贫主题到研读文本,从观看视频到诵读民谣,从深情朗诵《可爱的中国》,到最后顺理成章的庄严宣誓,处处彰显教师的独具匠心。35分钟的课堂,可谓精彩纷呈。
一巧,课前导入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伊始,老师就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请了一位小导游带大家去旅游。在优美的画面冲击和小导游的描述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神游了怀玉山。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时,教师适时引出了方志敏这位清贫的主角,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巧妙地将孩子们带入了课堂学习的情境中。
二巧, 问题提得巧。课堂教学中,朱老师的问题也是精心设计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它就是贫穷吗?”教师巧妙地借助字典中的解释帮忙孩子们理解。然而,孩子们显然不满足于这一含义,于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很快发现了课文中的清贫还有生活艰苦而廉洁的意思。教师接着追问“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孩子们读文、交流,既从物质方面感受到艰苦,又从精神层面感悟到了廉洁。然后,在借助视频直观感受了之后,教师又一次抛出问题:“你想怎样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纷纷迸发出了,“我想讲个故事”“我想唱支歌”“我想画幅画”表达的形式虽各不相同,但内心的情感都是热烈而激动的。几个问题的设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理解“清贫”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巧,活动形式巧。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一个过程,而师生关系及教学氛围等因素都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程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巧妙地融思政教育与无痕之中,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朱老师便在课前巧用游戏,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解读“清贫”,朱老师便领着孩子们进行探究活动:问题探究、时代背景探究、人物形象探究,学生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中理解“清贫”的精神内涵。还有分享展示、配乐朗诵、纪念碑前宣誓等活动,都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也突出,孩子们在沉思中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在述说中提升,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原来,红色文化教学的“生动”是这样来的。
夕阳渐落,余晖渐没,清晨还会远吗?愿我们一起在红色文化教学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