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大学有一个舍友,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国内亚马逊上还买不到kindle的时候,常常在电脑上看电子书,放电子书的文件夹超过2个G,有几百本书,很多还是非常好的TXT格式。这些书大部分是经典名著,都是从各种“吐血推荐”的书单中整理出来的,其中不乏《喧哗与骚动》、《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等非常难啃的书。
我的舍友非常爱看书,在一盘游戏的读秒阶段,也能打开电子书看上几页。后来买kindle终于不需要到淘宝代购的时候,我的舍友第一时间买了KPW,一直放在书包中随身携带,上无聊的课的时候、吃饭排队的时候,睡前躺在床上,都会拿出kindle来读一读。他跟我说,他在买了kindle的一年时间里,读了80多本书,希望今年能读100本,更是加深了我对舍友的佩服之情。
直到有后来我们的一次交流。我大学的时候特别迷外国小说,那时候在朋友的推荐下去读了《百年孤独》,然后兴致勃勃地找我的舍友去交流。
我问“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
我的舍友说:“角色、人名太乱了,记不清楚,不过我觉得开头挺好的。”
角色问题没法交流让我有点遗憾,但是《百年孤独》的开头的确很经典。
我说:“对,真的太经典了。”
然后我接着问:“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真有意思,你能推荐基本同类型的好书吗?”
然后我的舍友惊诧地说:“什么魔幻现实主义?”
怀着热切的期望想与舍友交流我,却再也说不出话来。后来我又就几本书,比如《挪威的森林》、《穆斯林的葬礼》之类的,和我的舍友讨论了几次。后来我发现我的舍友被单纯的读书量绑架了,读书的速度特别快,但是回忆起来,只记得大概的情节,不了解作品的背景,作品要表达什么也不关心,有时候甚至连主要人物的名字也记不起来。
二
后来,我毕业开始工作,看书的时间没有以前充裕。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除了看文学类的书,还要看一些关于文案写作、市场营销、新媒体传播的书。
时间变的更少,要读的书却更多了,所以我的读书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把关于文案的经典书籍基本都看了一遍,也经常在行业媒体看一些关于文案、广告创意的文章,但是后来我发现每次要写文案的时候,还是会一点思路都没有。
没有办法,我决定把以前看过的书再拿起来翻一遍。在我把书重新拿起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看新书一样,就像重来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我突然意识到,我在看书方面犯了和我大学舍友一样的毛病。只是他的毛病犯在看小说上,而我的毛病犯在看专业书上,这么说来其实我的毛病比我舍友严重的多。
后来,看专业书时,像我当时看小说时了解作者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一样。对专业书中提及的案例进行分析,去了解当时的品牌阶段、去体会创意背后的策略问题,去观察企业的市场定位。对专业书中提及的一些好的方法,我把方法记下来,每次写之前看一看,然后照着做。这样把专业书读了一遍之后,我发现自己再写文案的时候,比以前思路清晰了好多。
三
书看完回头就忘,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对于书中的内容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把作者的观点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读书如果不总结、思考、内化,那么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就只是在消磨时光,而谈不上学习,我们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做了一次观光客,观光结束后两手空空如也。
所以相比于读书的数量,我们更需要注重的是,看一本书,就能内化一本书,把作者的观点,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四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我们的知识呢?
1.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体系
举个《挪威的森林》的例子: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中,里面的很多角色都充满对死亡的向往,不光《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中,都笼罩着浓厚的死亡气息。这种死亡意识中,有日本文化传统的因素,比如物哀,对于稍纵即逝的樱花的赞美,武士道精神,那么这方面可以和一起读的书有《源氏物语》、《菊与刀》。再想有没有其他写死亡写的很好的日本作家?这时候可以想到太宰治和他的《人间失格》,从太宰治又可以想到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根据松子这个出走的女人,能联系起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妇女解放运动,说道妇女解放运动,可以读读波伏娃的《第二性》。
其实要接还可以继续接下去,比如波伏娃的终身伴侣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关键是自己不断地去拓展和联想,而且这只是作品中很小的一个点。如果换一个角度,可以联系到美国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美国对日本的政治影响,这些因素,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影响。
2.总结规律和方法,并加以实践
我之前读了很多专业书,却感觉没有进步,就是因为自己不做总结,只是看,看完就忘。
所以看专业书的时候,把案例的来龙去脉分析一遍,总结规律;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总结起来,并加以实践,把合适的保留下来,不合适的去掉。
在看小说的时候,多想一想小说为什么这么写?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时代背景是什么?看作者如何设置冲突与悬念、让故事扣人心弦;有那些细致、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能够借鉴,并在自己写故事的时候加以运用。
3.立足生活
我以前有个同学,在古诗词、国学方面很有才华,还经常被邀请给同学们做国学讲座,出于捧场的原因我去听过几次,也感觉非常有收获。
但是这同学有一个问题,除了国学什么都看不上:万般皆下品,唯有国学高。而这其实影响了他对生活的客观判断。在评价生活现象的时候,他经常说的是“人心不古”、“要是古人就不这样”。
恰如李敖所言: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部是别人的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读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
其实相比于书本,生活才是我们最大的老师。
4.独立思考
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些罗辑思维的粉丝。每天听罗胖的60S语音,看罗胖推荐的文章和书,言谈之中也经常引用罗胖的观点和话,听不得人说罗胖的不是,罗胖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是漫漫征途中的引路人。
其实作为一个新媒体人,其实我也是罗辑思维的粉丝,他的很多玩法、对于行业的理解,对我很有启发。最关键的是在那里能买到独家发售、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书,比如我男神——和菜头老师的《槽边往事》。
但我在有些方面并不认同罗胖的看法和预测,而且罗胖在大会上分享的话,我大多不信。其实不光罗胖,大部分所谓创业分享,我都不信,我只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说过一句话:“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吧,但我不是他们,我也不相信他们。
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认同。我并不是说中国现在没有青年导师。我相信有很多真心关注青年成长的导师,但是别有用心的江湖术士同样很多,因此独立思考,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
好了关于书本的阅读、总结、内化,就先讲到这里,祝大家都能够从读书中获取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