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说,人的一生中25岁到30岁的日子最难过,付出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成家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看完就笑了,人的一生中哪个年龄段不难过,从我们成年开始,从我们进入社会开始,每一天都最难过,而昨天都最简单。
进入社会,我们对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一年三百多天,在家的日子好多人连一个星期都没有,家乡再没有四季,每个人在外打拼,说着带有乡音的普通话,却听不到说不了那曾经最熟悉的言语。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我们,难的不是每天12小时两班倒的工作,难的不是一周七天班的工作,难的是在这异土他乡我们没有归属感,每天的生活都是工厂,住的是工厂宿舍或者廉价的出租屋。
这个城市的人下班,回家和家人吃晚饭,聊聊天,饭后一起去超市去公园走走,而我们,下班了,嗯,天黑了,离镇上好几公里,回去洗洗睡吧,明天早上还要上班。
我们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家,过年回去几天,初三上班,如果想在家多待一段时间,要请假,这个月的满勤奖就没了。离自小生活家乡越来越远,在打工漂泊的城市又没有一个家,不禁自问何处是吾乡。
之前我在常州一家工厂做实习电工,电工班的十几个人大多是常州本地人,他们说,这里的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并不好,只是图个家近,每天下班能有个窝。我想每一个人曾经都有一个梦想,事少钱多离家近,可是这个梦想又有几个人能够实现,那几个电工算是幸运的,起码累的时候家里有盏灯,这个社会更多的人是如我一般,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生活只能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家只存在记忆中,电话里。。。
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到处是远离故土的人,我们没有什么中国梦,没有什么伟大抱负,我们只想有一个有温度的家,出门有熟悉的乡音,下班可以和家人相伴,聊聊天,散散步。可这个不平衡的社会,何处是吾乡呢。
以前听别人聊天说过,如果家乡有好的工作机会,绝对不外出。许多人说,趁着年轻,多出去闯闯,可在工厂流水线打工的我们有什么机会闯闯,每天工作12小时,下班累的不行,离最近的镇都有好几公里,出了厂房,看见的就是其它公司厂房或者大片的田地,明天如机器人一般。太多的苦,太多的累,打电话回家也只能说一句“我一切都好,没事,在家放心,家里缺钱说一声”。
之前实习在流水线上看到过许多很远地方过来打工的人,有安徽,河南,云南等等,他们在家乡太难赚到钱,认为江苏好很多,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出来工作,两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火车票太难买,而且过年上班每天多50块。
长大的我们再回不了家,不是不想家,而是回不去,战乱时期,生活难,那是没有家回,现在,生活同样难,我们有家不能回。长大的我们似乎成了城市的弃子,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哭的地方。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家乡,冰河也是家乡,卸下一身疲惫,躺在床上,我们笑了,因为梦里有家乡,我们哭了,因为家乡只能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