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最为享誉世界的作品之一:《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已经距今有100多年了。然而我们今天依然会被小说奇特的想象、荒诞的描写以及背后传递的主旨所折服,因为100年前的作品,其实放在今天看来,并不过时。
卡夫卡的大名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他41岁时就因病去世,但还是留下了很多极其经典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当时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混乱中,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堪,作者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各种主义、思潮、以及各个党派中间的争斗非常尖锐,以至于一大批当时的艺术家认为这个社会荒诞、没有逻辑,所以这部小说也是非常典型的荒诞派的代表作。
1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得到了非常集中的展示,小说大致上说了这么个故事:
一位叫做萨姆沙·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有一天起床惊恐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和自己身材相当的甲虫(其实据原文考证,具体的说貌似是类似屎壳郎一类的昆虫),于是家里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厌恶。最后慢慢地,他被家人以及社会彻底抛弃,在极端的孤独中死去。
整个故事,从剧情的转折上,可以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初步变形期,这个阶段,格里高尔刚刚发现并确认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第二阶段,我称之为演变期,这个阶段,他的身体慢慢开始失去原本属于人的各种感官特征,他的父母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从惊愕向厌恶转变;第三阶段,我想可以叫做完全变形期,此时格里高尔彻底变形,也最终被逐出家门,彻底地在悲剧中度过了这怪异的一生。
2
小说里用了一个非常极端、甚至略有变态的假定:当一个人变成了一个“非人”。我们当然知道,作者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是要借此批判当时社会的冷漠、最亲近的关系的疏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这个假设太过极端,所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家人对他的厌恶、恐惧也还算是情有可原的。
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但是我们看一看今天的社会,有时发生的故事,比小说还要荒诞,因为现实世界不会有人变成屎壳郎,但是有些家庭确实也在发生着这样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故”。
3
电视调解节目里,最常见的就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都是自家兄弟姐妹,为了一份房产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我记得好像是天津卫视的一个栏目,里面甚至他们的妈妈依然健在,就坐在他们身边,老人家无力地看着这些儿女的原形毕露,摇了摇头。
一一印象里还见过一个真实的事件,也是新闻上报道过的,说是孩子得了什么疾病,结果父母在巨额医疗费面前选择了逃避,最后是孩子的舅舅舅妈带着他四处求医。这样闻所未闻、令人惊愕的故事,却活生生的上演着。
这不禁让我感慨,有时候现实世界要比小说“精彩”得多。
之前有段时间,网络上非常流行这样的一种短视频内容,最早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短视频的拍摄者先设局,比如找好一对情侣中的女方,然后跟她商量好,请她在场外观看。而拍摄者们则找了群众演员扮演一位妙龄女郎,经过几天甚至一两天的搭讪,基本上所有的男生都会敌不过这位妙龄女郎的“诱惑”,在出轨的边缘游走。
4
前面讲的所有故事里,没有人真地变成一只丑陋的屎壳郎,然而可能只需要小小的一个契机、一场变故,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其实也发生了“变形”,只是并非外在,而是内在的彻底改变。
一一觉得,其实也并非真的改变了,只不过把他原本压制住的、不曾公开、暴露的一面因为这个契机而得以现形。
永远在人性上做什么假定,因为你得到的最终答案有90%的概率是要让你失望的。
于是今天又开始流行这么一种观点,尤其是一些女孩:既然绝大多数的男人可能都无法避免出轨,我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不见为净,活得糊涂一点。你出轨,别让我知道,那也行。
可是这些女孩的一生,其实都不会开心和幸福,因为她们每天不仅要猜疑,还要隐忍,为了所谓的“家庭稳定”、“孩子成长”,今天的女性牺牲了很多,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男性。
一一的看法是,其实无论你采取哪种观点,你隐忍也好,你冲冠一怒也好,你不作任何改版也行,现实愈发残酷,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人终究是一个个体,我们可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愿每个人都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如此,安好。
而一一觉得,我的这种看法本身,其实也是这个荒诞现实的一部分。
(欢迎大家今后在一一的这类文章底下畅所欲言,聊聊你的心事、也可以聊聊你的一些前卫的观点,让我们一起带着思考、辩证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