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社交是非常具体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通过介质产生的互动,介质即场景。
线上交往是人与人/系统(虚拟的人)通过特定介质,即机器产生的互动。通过真实场景构建,目标在于营造线下体验,具体表现形式上比线下更加广泛。
这里主要讨论场景设计下、社交过程中共有的一点:反馈。无论是线下的社交互动,或是线上的人机互动,应该关注每一次沟通、每一个动作之后的反馈,因为信息的流通是双向的,这一原则基于整个组织或社会的稳定发展趋向。
1. 互动双方对如何互动都有所预期,如果有人违反了预期,就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2. 预期是心智模型作用的结果,人机互动的反馈是概念模型设计的产物。概念模型的设计应符合或贴近心智模型。
人机之间的反馈(Feedback)认证了一个完整的交互行为,共三个节点:可交互提示、过程衔接、结果呈现,每一个节点应选择合适的设计表达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用户。
【可交互提示】
交互是作用在页面内的各种独立元素或其组合上,主要分为内容与控件两类。
内容:此处指信息与信息的组合方式。可交互的内容在交互动作触发时应给出过渡状态的反馈,如高亮、加粗、下划线、背景颜色、放大、振动、旋转等。Web端具体的动作如:单击、双击、长按、滚动、拖拽、平移等(线性/非线性);移动端具体的动作如:点击、长按、拖动、滑动、缩放等。
移动端常用标准手势
控件:用户通过操作控件来操作界面状态或设定界面状态。控件为具体操作而设计,本身就自带可交互的视觉感知(可操作)。Web平台及移动平台的设计规范都提供了很多交互设计控件。如增删改查操作、返回操作、排序操作、下拉列表、文本框、表格控件、时间选择器、滑块控件、开关控件、进度指示器等。
【过程衔接】
不论是拥有反射生物机理的人,还是基于电流脉冲作用的机器,延迟都是客观存在的。谈到延迟,就要区分等待时间长短。回到系统反馈设计中,我们称之为“进度指示器”。
1. 现实场景里
通过眼神、手势、语言等方式告知对方需要短暂等待。
通过明确的语言、形象化动作等直接方式告知对方需要等待的具体时长或范围,如,“等我一会儿,十分钟左右”。
2. 交互设计下
通常采用‘无限循环指示器’作为短等待的反馈设计。这种进度指示器,从开始到结束(在运动过程中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起始点)给人一种顺畅连接的感官认知,适用于较短时间,若时间过长,则会因为不可控(安全感)而使用户产生焦虑。
通常采用‘进度条’作为需要长时间运转的操作反馈。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很明确的告知用户当前任务距离完成或到达下一个节点需要多长时间,降低焦虑感。
这两种“进度指示器”都可以在动画形式上做更加创新的微交互,以提高使用体验。
如:京东的购物与快递属性,在设计时通过【人物跑送包裹动效】【购物相关文案】,使过程更加贴切。
京东APP(iOS)
MONO的私人个性阅读调性也在内容加载的动画以及文案里尽显无遗,给用户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场景感。
MONO APP(iOS)
【结果呈现】
关键:结果要符合预期。
表达:可以采用诸如动效、声音、振动等更加丰富且更符合生活场景的形式降低等待时的焦虑感、提高结果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