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2 佳豫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解读论语第219天)
日经第544篇(子路第十三)
经典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这里又要说到辩证法了,有句话叫:我又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
如果,所有人都喜欢这个人,那说明这个人比较油腔滑调,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会曲意逢迎,才有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假如,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个人,那就说明这个人情商太低,到处得罪人,当然这样肯定也不是好事。
纵观历史,孔子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还有人想害他呢,耶稣还有人和他抢生意呢……所以,一个人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同时这个太难了。
说真话就会让人很讨厌,同时我们又不能为了让别人喜欢,就不说真话。
所以,我们不可能不遇见诱惑,但是我们可以拒绝诱惑;我们也不可能彻底拒绝诱惑,我们只能选择远离诱惑。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当我们有能力去主持正义的时候,势必会损害到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有人攻击也很正常。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某一天,有一爷孙俩进城赶集,天气很热,爷爷骑驴,孙子牵着驴走。
一位过路人看见这爷俩便说:“这个当爷爷的真狠心,自己骑驴子,却让孙子在地上走。”
爷爷一听这话,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孙子骑驴,他牵着驴走。
没走多远,一位过路人又说:“这个当孙子的真不孝顺,爷爷年纪大了,不让爷爷骑驴,自己却优哉地骑着驴,让爷爷在后面小跑。”
孙子一听此言,心中惭愧,连忙让爷爷上驴,爷孙二人共同骑驴往前走。
走了不远,一个老太太见到这爷孙俩共骑一头驴,便说:“这爷俩的心真够狠的,那么一头瘦驴,怎么能禁得住两个人的重量呢?真是可怜的驴呀!”
爷孙二人一听也是,又双双下得驴背来,谁也不骑了,干脆走路,驴子也乐得轻松。
没走几步,碰到一个老头指着他们爷俩儿说:“这爷俩都够蠢的,放着驴子不骑,却愿意走路。”
爷孙二人一听此言,呆在路上,他们已经不知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及驴了,最后直接抬驴走……
我们可以看到,故事里的人,他们表达的观点都是对的,只是所处的角度,维度不同。
所以说,一个人,树立好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对就去做,至于他人说什么,不用去管。
比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儒学的韩愈说的,他是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这句话我们一般来理解就是:怀才不遇。
但是在庄子看来,遇到伯乐,恰恰是千里马一生悲剧的开始,因为伯乐改变了马的天性,让马成为了工具。
其实这一正一反,没有孰对孰错。庄子只是站在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就是完全相反的解读。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在一个大草原上,马蹄自由驰骋。渴了就喝大自然的泉水,饿了就低头啃鲜草,开心了就在地上打个滚,无聊了就抬头大喊几句,十分悠然自得、独立自在。
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人,自认为很会训练马,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马的才能,于是就开始改变马的天性,这个人就叫“伯乐”。
伯乐开始严格地培训:烙印、剪毛、削蹄、套上笼头,再用绳索把它们串联在一起,集中关进马鹏……这时,可能会死一部分。
然后开始训练马的体能:饿着、渴着、立正稍息、排整列齐……这么一来又死了一大半。
那存活下来的这少部分马,被训练得乖乖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最后获得毕业证书,被称为良驹,这对马而言实在是一种灾难。
马的天性就是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奔跑,现在非要骑着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狭小的空间里,这本来就违背了马的天性。
训练方法再怎么科学,食材再怎么精良,都于事无补,生命的价值在于真实和自由。
伯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训练马,实际上就是用人取代自然来进行马的选择与进化,人是得到了好处,但对却马犯下了罪。
马最好的活法,就是把它放到草原,以天为被,地为床,日月星辰伴我眠,吃不干不净的草,时不时在脏兮兮的泥巴里打个滚……
而现实是它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得听人的安排,跑得慢了、快了都会被呵斥抽鞭子。那一身看起来威风凛凛地马装,用五月天的歌词最应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所以,不属于自己的活法,都是假的,不值得羡慕。
偏偏有些伯乐就是不讲道理,非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马的一生,即使自己的标准有时候是错的,也要坚持,死不悔改,从此马儿成功的被伯乐洗脑。
智一老师讲过:人是怎么没的。这中间就提到过天性,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如何守护他们的天性特别重要。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放下执着心,提升感恩度,不分别,不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