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平时我会在阅读时输出。
但是这个输出是碎片化进行的,比如我确定了1-n个主题,用整快时间写,大概需要1-3小时,但这种方式,对我们开始的人来说是太奢侈,哪有这么多时间。
所以,我的方式就是碎片化写作,哪些整块的时间要投入,整块时间要用于大量输入,将能用于主题的素材疯狂积累到分类文件夹中。
储存用的是手机备忘录,它可以分类,接着在二级目录中,收集这一类主题素材。
如此,等到写的时候,一不怕没东西写,二碎片化时间写作,脑子会自动搜索有关信息。快速形成文章,分享出去。
很多人发现,一个人在写完一篇文章,很难再写一篇,碎片化写作就是教我们能够用平日碎片时间,整合做多篇不能一次完成的事。
我们可以同时开工几篇稿子。在碎片化时间里根据心情随机安排处理,推进手上的文字到达交付。
每天输入,遇到哪块素材,放入哪个主题库中。
02学习的本质在于,追求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
创造知识是关键,这就要以输出为主的学。
如何输出,形式可分为记笔记,用自己的话转述,写感悟。
第一遍普遍划线,摘录最有触动的句子。
第二遍回顾这些笔记,补充我看笔记时的思考。
第三遍,将笔记加工为有逻辑性的思考,输出一篇书评。
有逻辑性的思考,就比如,平时积累的“黄金思维圈”,写很多文章,我就是按照这个,读起来清晰,有逻辑。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就是。WHAT -WHY-How
是什么?
李笑来老师说过,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就看他是否掌握了足够多的清晰、精准且正确的概念,以及清晰、精准、正确的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说一件事前,给它下定义,它的概念是什么,这样才能说清楚。
为什么?
为什么,不说重要性和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听你继续说,输出的内容一定与对方有关联,能够对对方有用,对方才会看。
为什么分为三个视角:
①自我视角,为什么我要学习这个东西?引出目的,带出他有什么用,可能的应用范围,及给我带来的期望结果。
比如我常常会分享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学习等等。
②作者/或者输出者视角,作者为什么写个东西,他想获得什么?引出作者的目的、意图。
③系统视角,我们时刻不能忘记驱动我们思考的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它是整个运转的核心CPU,一定要有构建、优化升级的思维,所以在学习模型、方法论或者底层逻辑的时候思考是否可以应用到优化升级的操作系统上,比如优化你的思考方式。
我们大脑最厉害的能力是将跨学科、跨领域的模型排列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就是多元思维。所以学习的时候可以站在元认知位置思考。
怎么操作?
说了上述,就该说怎么操作了。
遵循123,逻辑性。
以输出为目的读,才是更好的读。这部就是落地实操,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