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朋友逛街,朋友谈起她弟弟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竟被气成了高血压。孩子刚刚上初一,在一所寄宿学校上学。周六孩子要从学校回家,她弟弟怕自己看到孩子血压会再次升高,提出让孩子回姑姑(也就是我那朋友)家。
听朋友说起这个事时我想起了前不久在网上看的2则新闻:
NO.1
一位小学生家长心脏搭桥,竟是因为陪孩子写了五年的作业。
一位中学生家长深夜咆哮,竟是因为孩子不理解互为相反数。
很多学生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起嬉戏,母慈子孝,你搂我抱;
一说作业,你追我逃,鸡飞狗跳;
一见成绩,鬼哭狼嚎,山崩海啸。
我们隔壁有个小女孩欣欣,长得乖巧可人,伶牙俐齿,可是一提起学习,特别是数学,她妈妈就摇头叹息,总说孩子天生对数学不敏感。
有一天,我经过她家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
“别玩了,你过来!这道题怎么没做呢?”妈妈咆哮道。
“我,我不会。”欣欣不情愿地放下手里的彩笔,低头怯怯地说。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 妈妈看了一眼题,大怒道。
“……”
欣欣继续低着头,手指捏着衣角。
“过来!你看这道题: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开出去15辆,就减去15呗,开进来18辆,就再加上18呗,43—15+18=40,车库还有40辆车。这不就做出来了吗?笨蛋!” 妈妈厉声说道。
“懂了吗?” 妈妈大声问道
“嗯”欣欣低着头,小声说道。
“赶紧写在作业本上!”妈妈命令道。
“嗯”欣欣小声地说。
在我们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一道数学问题,欣欣却做不出来。
欣欣真的是笨吗?
欣欣真的是大脑有缺陷吗?
答案当然是:NO
孩子根本就不笨!
欣欣大脑当然没缺陷!
欣欣数学知识有缺陷,缺少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洪源教授指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学科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该学科的认知结构上的某种缺陷所致。对由认知结构缺陷导致学科能力下降的。
学生的辅导,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其获得相应的认知图示,即有效知识经验。
上面提到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结构,宏观上是指学生关于一个学科的全部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微观上是指关于该学科某一问题的全部相关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
比如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角形面积问题等问题的认知结构。后者,也被称为问题中心图式,即解决该类问题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
如果一个学生表现为不能顺利解题,我们要从学生问题中心图式入手,查找知识缺陷,补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快、好、省、多、久”地解决小学生的解题问题。
下面,我就以欣欣的这道题为例进行分析。
原题: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
这道题属于求剩余问题。要解决这道题需要哪些知识呢?即剩余量问题中心图式应该包含哪些知识呢?
一、生活经验:车库(生活概念)
二、计算公式:剩下数量=总数量—减少的数量+增加的数量
三、解题步骤:1找到相关数量;2进行加减运算;3答
四、解题策略:1类比策略;2转化策略
欣欣不会解题,缺少什么知识呢?
一、欣欣缺乏生活经验。
欣欣缺乏关于车库的生活经验,不知道车库是什么意思。欣欣做题时看到车库,因为不知道车库是何物,思维出现停滞,导致不能理解问题,当然做不出来,这和笨扯不上一点关系。
欣欣的这种现象,即“一点黑、处处黑”现象,在小学生当中具有很大代表性。
数学强调应用意识,所以小学应用题当中会涉及很多实际生活问题,出行、商场、银行等问题,题目中会含有很多抽象概念,比如库存、折扣、本金、盈利等。当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又不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就很难理解问题,导致做不出。
比如没看到轮船的学生,当做轮船的顺流、逆流问题时,就容易出现理解障碍,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和化学难也是如此。
二、欣欣缺乏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就是指导学生解题时,特别是遇到障碍时,往哪想、怎么想的一套方法,本质是一种知识。
比如,有些没有车库经验的学生也可以做出此题,当看到车库,通过车库的“库”联想到 “仓库”(放货物的地方)(类比策略),车库应当是放车的地方,这样车库就不会形成解题障碍。有的学生把车库当成停车场(转化策略),这样也不影响解题。
欣欣明显缺乏解题策略(类比策略、转化策略),被“车库”这个纸老虎给挡住了。
针对欣欣的这类问题,家长该怎么做呢?
一、复习课本:寻找样题,类比同化
课本者,学习之本也。
通过看课本,找到和问题相似的例题、习题,以此作为样题,和问题进行类比,让孩子学会“找相同”,进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同化迁移,先同化,后迁移。
“车上原有56人,下来27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商店里原有89台电脑,卖出去35台后,又运进18台,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台电脑?”
“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
课本上的两道习题和问题除了生活情境不同,运算步骤完全相同,都是先减后加,属于同一类问题,即求剩余数量问题。
此外,对于问题中抽象的生活概念,还需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概念如“仓库”对车库概念进行类比解释,使其“眼前由黑变亮”,从而完整理解问题。
二、变式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策略
变式学习,就是通过变换问题的生活情境(即问题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变换计算的步骤(先加后减、先减再减、先加再加),使孩子形成迁移能力,最终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完整的问题中心图示。同时学习生活常见概念及概念理解的策略(如类比、转化等)。
比如:
库房有58双耐克鞋,昨天又进了32双,今天拿走23双,现在库房还有多少双耐克鞋?(概念:库房和金库;计算:先加后减或先加后减)
快递集装箱一共有48件快递,上午送出去15件,下午送出去26件,集装箱里还有多少件?(概念:集装箱和箱子;计算:先减再减)
保险柜里有15根金条,上午放进去5根,下午放进去8根,保险柜还有多少金条?(保概念:险柜和家里柜子;运算:先加再加)
通过变式练习,孩子形成剩余数量问题中心图式:
生活经验:关于车库、快递集装箱、库房、保险柜有关的生活经验
计算公式:剩下数量=总数量—减少的数量+增加的数量
解题步骤:1找到相关数量;2进行加减运算;3作答
解题策略:1类比策略;2转化策略
典型例题:1先减后加、2先加后减、3先减再减、4先加再加
三、有意学习:增加经验、学习概念
有意学习:简单说,就有明确学习目的,有持久作用的学习。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大的知识库,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数学生活经验,提前埋伏学习新知识的生活经验,比如做数学游戏、做家庭小会计等。
比如有位妈妈在假期通过“每日分瓜”游戏,提前让孩子掌握分数的生活经验,这样开学后,当同班同学出现理解分数困难时,这个孩子就学得异常轻松。
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抽象概念,避免这些概念成为孩子学习和解题的拦路虎。
比如,通过孩子去商场、银行或出行时,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概念,比如促销、八五折、利息、行程等,这样孩子就会听懂老师讲课,也会更好地理解各种问题情境的应用题。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一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