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三十三(1202)
今天谈谈意义建构的第三个方面——侧重精神意义的建构。
语言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精神是人类语言的营养之源,同时在人类语言产生以后,又依靠思维,对人类精神成长产生反哺作用。中国人讲求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也是其中之意。主题教学在体现文道统一的过程中认为,语言意义建构中的“三个一”依然含有精神意义建构的特征,但又超于语言和思维,为此应进一步加以探索,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进而形成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底、以精神价值内核为引领的“立体”的主题形态。“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成长。基于我国以文选为主要形式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主题教学立足于文本之中,从文本中挖掘出促进精神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充当主题的这些语词,因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加之教学的层次性着力使内涵逐渐丰富,留在儿童心中的不仅仅是一枚果实,还是一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主题逐步把人的生命与精神引向高处。”
主题教学就是希望让这种“语词”的敏感力,在儿童的母语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生成,最终成为儿童立人的根本,促进个体的情感、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进而实现语文立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指向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1)国家与世界共同价值观。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法治。
2)民族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个体成长价值观。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
在具体主题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的差异,有的主题是播种,有的是体验,有的是验证与认同。总之,根据儿童生命特点还会将上述有些词语细化,分解为不同的语词。如窦校长在教学《珍珠鸟》中让学生体会“信赖”;在《三打白骨精》中教学生“向善”;在《晏子使楚》中教学生学会“尊重”;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学生明了“隐忍”;在《丑小鸭》中教学生明白“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等等。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意义建构中的语言、思维与精神是水乳交融的,只不过文本不同,侧重点不同。也就是说,在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这样,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具体揣摩中,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中,深刻理解主题的内涵与分量,主题教学正是以此为基础。儿童在思维、精神层面不断生发,形成鲜明的特点,主题就成了学生语学言、思维和精神同生共长的结合点。于是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发酵,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最终成为顺应了儿童思维和生命的节点与节奏的文化“胎记”。
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意义建构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语文应用的综合策略与精神价值形成了“立体”样态。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品质与综合策略的提升,都始终有高位的精神价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