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一口气读完李开复《向死而生》,感慨不已,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2020年不同寻常,给每一个人的生命有太多的考验,多少人对死亡由衷恐惧,多少人挣扎在死亡边缘,多少人带着留恋与不舍而去。
我的闺蜜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四个月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发生改变。疫情的反复,四季的更迭,街市的灯火,孩子的欢笑,一切依旧。
没有一刻不想她。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离开会对另一个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也不知道这个影响将持续到什么时候。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在家附近的大学旁边的淘宝书屋,这是我常去的一家小店。我需要的各类专业书籍几乎都可以在那里淘到,都是毕业的学生低价卖给书店的,然后需要者再高一点的价格买回去二次使用,这也算是节约资源吧。
我买这本书,到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李开复,更因为书名《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从生到死,由死到生的渐变过程,我喜欢这个彻悟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但在有生之年还是需要积极面对生活。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向死”就是一个生命过程,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或苦或喜,或乐或悲,都改变不了生命的终极:死亡,我们“向死”的这一历程,便是“生”的体现,所以说:向死而生。我们只有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不止一次谈到生死,因为没有人不惧怕死亡。古人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与启迪。记得先前在教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时候就颇有感慨。也利用这堂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连生都还未理解透彻,又如何去懂得死呢?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忽然有多长?每个人或许都不一样,就我自己而言,也是不得而知。
吕岩说:“人世风灯,草结珠露,我见伤心眼泪流。”很喜欢吕洞宾的这个说法,形象而生动,写出了人一生的短暂、脆弱和渺小。
与其说古人是畏惧死亡,不如说是“乐生”,人世虽然风灯雨露,但我们犹可向死而生。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陶渊明是明透豁达的。看透了生死,轻描淡写一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将死亡做了打发。死去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托体同山阿罢了。只是,我们愿意怎样向死而生,将我们的人生留在别人的故事里呢?
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并非拥有数十年的生命,而是如同夏蝉秋虫,这一生又该如何过?
伟大的人喜欢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找无限的可能,创造大的价值,成为历史丰碑。而芸芸众生如我,或许能在黄卷青灯之下看透人生,在白云苍狗之中笑对生活。
很喜欢一个说法: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既然中间的故事由我们自己来书写,那么,就要将人生过得精彩,把活着的事情做好了,这样的话,等封底合上,你也可以对人说:书中的故事够有味。
我只希望能在人生暮年时候,能淡定地对自己说:我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