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经济的一些思考

前两年,看到蔡钰老师出了一个产品系列课讲“情绪价值”,当时特别好奇情绪价值怎样创造产品价值。也因此收获蔡钰老师对产品的新理论:一个产品,通常有三种价值:资产价值、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

我当时闪过一个想法,对于情绪和心理有一定的理解,再加上蔡钰老师的产品理念,是否对一些情绪生意的底层逻辑能看的相对清晰呢?

带着这样的念头,我开始了对日常的一些细微观察,深度体验和思考。

去年秋天的酱香拿铁,当时看到瑞幸与茅台的这波联名,我在想,这是怎样的营销思维呢?

看不懂,于是静静的观察着朋友圈,嗯,一半人在晒酱香拿铁的小蓝杯,另一半人在问“到底能不能喝醉”。原来,瑞幸和茅台这波联名,也许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人生第一口茅台”的仪式感、“早C晚A打工人”的自嘲,以及邓丽君老歌里那句“美酒加咖啡”的情怀。

刘润老师说:未来的产品经理,得学会把情绪打包成商品卖出去。或许就像我们小时候小卖部卖的“无花果丝”,其实5毛钱买的不是零食,而是假装当大人的快乐。


年轻一代的情绪经济:我买的是感觉

1. 现在的消费者像“情感海绵”

看到身边太多“情不自禁”的沉溺行为,也许自己也正在经历着,那这里面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和情绪呢?

当我再细细品味时,发现:

1)拆盲盒:原来,菇凉各种痴迷买盲盒,要的是拆盒时“咯噔”那一下的心跳;

2)刷视频:原来,我们刷抖音的欲罢不能,沉迷是永远猜不到下一条是什么的期待感。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现在年轻人买奶茶考虑的前三名因素,除了口味和价格,第三名居然是“拍照发朋友圈好不好看”,乍看不可思议,细细想来却又如此,我买的不只是功能,而是一种感觉。

难怪蜜雪冰城宁愿花大钱做魔性神曲,也不升级奶茶配方——反正喝起来都差不多,不如让大家唱得开心。

2. 多巴胺营销的“快乐陷阱”

记得有个朋友说:“我们现在消费就像这嗑瓜子——明知道没啥营养,但就是停不下来那个‘咔嗒’声带来的快感。”

这让我忍不住想到,之前也体验玩游戏的快乐。我一直特别佩服游戏设计者,简直早就摸清并充分用尽人性的弱点。而现在的各种多巴胺营销策略,通过设计“不确定奖励”(如盲盒、游戏抽卡)或“即时反馈”(如点赞、限时折扣),反复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行动-奖励-再行动”的成瘾循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即时反馈:游戏里“叮叮叮”的升级音效,和奶茶集贴纸换周边的套路一模一样;

2)随机奖励:直播间突然喊“最后三单!”,那一刻的紧张专注比天天打折更有杀伤力;

3)社交货币:星巴克的圣诞红杯,本质是花30块买个朋友圈入场券。


看不见却体验着的“情绪配方表”

那这些情绪有着什么配方吗?可以有怎样的情绪设计呢?

不得不所蜜雪冰城,被我菇凉套路拉着感受到的快乐。

2023年蜜雪冰城搞了个神操作:把“你爱我我爱你”的洗脑神曲,改编成方言版、说唱版、甚至京剧版。结果呢?

1)抖音播放50亿次,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看3遍;

2)门店排队的不是买奶茶的,是来跟雪王跳舞拍视频的;

3)最绝的是把“甜蜜蜜”和“省钱快乐水”绑死在你脑子里。

这背后的套路,我给总结成“情绪三板斧”:

1)先戳你痛点:很土很土但又如此简单,大概就是用土味画风在说着:别再端着啦,你的快乐可以很简单;

2)再给糖吃:买五杯送丑萌钥匙扣,让你觉得占了大便宜;

3)最后让你当自来水:发起广场舞挑战赛,大叔大妈都变成免费代言人。

这里面的情绪设计有什么借鉴性呢?我浅浅的尝到可以设计的“情绪调料”:

1)仪式感:不得不说瑞幸那个茅台咖啡的开盒设计,专门让你闻到酒香;

2)小确幸:在快递盒里塞张手写天气卡,成本3毛钱,好评率涨20%;

3)社交梗:就像蜜雪冰城主题曲,造个能让用户玩梗的“接头暗号”。


未来猜想:情绪生意会往哪儿卷?

我时不时畅想过,未来情绪生意会是怎样?会往哪里卷?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留意到,一边沉迷短视频,一边买冥想App会员;一边备着各种褪黑素,一边熬着最倔强的夜。

这种矛盾会一直持续么?可能早晚要爆发。

未来,也许就像元气森林推“0糖”饮料,“情绪健康”将会成为新赛道:

1)“防沉迷模式”的购物App,到点自动锁死支付功能。大概这种App,让我们消费者在锁死支付功能时抓狂,但疯过之后的内心某刻又觉得其实这样也好,反而不知不觉间种在内心的依赖和放心。

2)带情绪检测功能的香薰机,压力值超标就喷薰衣草味。不知道问着薰衣草香时是否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来,而下一次情绪波动时又自然的坐在旁边。

3)给“戒多巴胺”人群设计的极简风产品,包装越丑卖越贵。也许“丑”就是一个照见自己的万花筒,足也。

这是否也意味着,最值钱的岗位可能是“情绪工程师”?

比如,新的神经学顾问,专门研究怎么刺激你的大脑奖赏回路;

同时,反向思维来看,也需要新增伦理审查员,防止把用户养成“快乐韭菜”。


写在最后的思考:

似乎,越来越多的现象都在呈现一种信息:消费者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来的“心理戏”。

- 买联名款是在表演“我是懂梗的圈内人”;

- 集周边是在收集“这个世界爱我的证据”;

- 甚至最近我觉察到魔幻但又不得不承认的“退货都成了新型解压方式”——毕竟拆快递的快乐,7天无理由也带不走。

我也会偶尔忍不住畅想,是否在某个场景,我也会因为思考“这款产品要给用户制造哪种情绪价值?”而创造出的一个小小市场机会。毕竟我总觉得:在这个焦虑遍地的时代,能让人开心3秒钟的生意,或许就是最好的生意。

其实,仍记得,去年我喝的第一杯酱香拿铁的心理:嗯,真是智商税的味道,但谁让包装袋上的茅台logo看着开心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