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20:21,壹品创作者联盟(以下简称“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头脑风暴公社准时召开“武林大会”,集结各路“英雄好汉”到场“听海观潮”“一览众山小”“一语道破天机”。
经过一天的投票,1月28日公社心灵捕手——“五大名捕”评选结果已揭晓,他们依次是: 二萌勿语、道清有感、风无情五七、悟莘斋主人、哭泣的橙子(每月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月度心灵捕手,每年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年度心灵捕手)。衷心感谢各位简友家人对他们的关注、支持与厚爱,相信公社头脑风暴因为有你的参与将更加精彩!
头脑风暴(2021年1月28日):
一、思考与探讨课题(道清有感命题)
诸位老师吉祥如意,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头脑风暴公社,准时与大家见面。感恩老师们多日以来的无私奉献,给予后学道清宝贵难得的学习机会。经过公社里老师们多日的分享、讨论,阐述了很多真知高见。道清通过学习老师们的真知高见,深有体会呀,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今日之主题,便是道清多日学习以来,所产生的疑问。
(一)如何秉持学习到的认知付诸于实践;
(二)在现实生活的妄欲、妄念、妄为、恶行中,如何认识物欲和物质所产生的欲望,并合理地取舍利用,实现知足常乐。
后学道清感恩老师们无私赐教分享。
二、思辨与华山论剑(按出场顺序)
道清有感: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无一例外都要经历面对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面对功名利禄的取舍与抉择。但是人非圣贤,在面对生命过程中的诸多变化境遇时,又有几人能做到,无执无欲,无动于衷,完全看开放下呢?但是为了保持,人们能够长久持续的愈好发展,就不得不以正确的认知来面对,功名利禄及所导致喜怒哀乐,以达到合理有度的取舍利用。那么人们怎样认知面对功名利禄、喜怒哀乐才算是正确的合理的取舍有度呢?
老师所见极是,未曾经历,何谈看开放下。认知是指导的关键,而履行则是检验认知的唯一途径。
道德经原文第四十五章四十二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其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人们生活工作中,所面对的功绩名望与人们心灵精神上的宁静舒畅、清爽愉快,哪个更重要呢?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面对财物利益的得失与人们的身体安康强健、平安和谐,相比之下何多何少呢?
人们因为功名利禄所得到的荣辱得失多少的量变,便会产生心灵、精神、身体上呈现出的喜、怒、哀、乐、忧、悲、思、恼的状态变化。然而,人们若能正确合理有度地取舍抉择功名利禄,从容淡然地面对荣辱得失的多少,便能使人们从心灵精神上得以心旷神怡,从身体上得以平安和谐。由此可见,选种抉择才是导致人们心灵、精神、身体失和紊乱引发病变、呈现症状、产生病灶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最终造成本质变化的根本原因呢?是故其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因此,如果人们贪恋功名利禄,执着于荣辱得失的多少,那么必然会因此而过多耗费心力、思绪和行为。倘若人们过度地贪执于功名利禄的愈盛,痴迷追逐荣辱得失的愈多,以致为满足己之私欲妄念不择手段和无有节制地巧取豪夺、徇私枉法、贪污腐败,此等痴心妄欲恶念、倒行逆施的妄为恶行必然导致当事人受到正义的审判和法律的制裁,最终作茧自缚、自尝恶果。但是,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必须面对金钱物质、功名利禄。怎样取舍抉择才能达到平衡呢?
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做但很难,可问题就出现在这,是真正透彻地明白懂得了吗?正如人们的“三急”一样,在公共场所,即使再急人们也会克制以致不会当众出丑,这是因为人们知道,那样做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耻辱的。但反观之,人们面对功名利禄、物欲物质的诱惑时,能够做到这般吗?会有这样的觉悟吗?究其根本,还是人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欲望的真面目及利弊吉凶的结果,从而导致人们被功名利禄、物质金钱、美色享受、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导致人们贪恋痴迷执着于物欲物质的追求与享乐。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功名利禄、物质物欲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但如何做到平衡,不过度贪恋执迷是关键。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综上所述,人们若能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贪恋执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以至能够知晓正确的面对功名利禄之诱惑所滋生的妄欲妄念,从而能够懂得合理适度地取舍运用功名利禄,便不会因无有止境的痴妄欲念而作茧自缚、自尝恶果。
倘若人们能够明了懂得收敛断除当下不正确的妄欲、妄念、妄为、恶行,从而秉善持正而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便不会因妄欲、妄念、妄为、恶行而衰败堕落、竭尽消亡,从而导致人们弃邪归正,遵道守道,奉道而行,与宇宙万物持续长久地和谐共存、共处、共荣,直至践行大同世界。
谈钱、谈物质虽俗,但这却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人们当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知比以往优越了多少倍,但是人们当下的幸福感与以往的幸福感相比,却大幅度下降。原因是什么呢?人们想要的太多了,以致于人们失去了冷静,不能够理智地去思考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幸福的真义是什么?
对生活的理想憧憬和美好的向往人人都有,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行为上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呢?
人们当下所做的行为,是否又真正是实现美好的憧憬向往的正确方法呢?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深思的,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可以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如同大海当中的一滴水一样。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如果每一个水滴都能做到正确的认知,合理的地去行为做事,那么积少成多,整个大的环境自然会变得更加和谐。
今天的课题比较大,难度系数6.6,小伙伴们都在思考。
越是高深宽泛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要普及到大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才更加令人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很多人都知道或者通晓无数大道理,可偏偏无法按照道理中所云依计行事。因此引申出一个问题——你说什么我都知道,我也都明白,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这个问题的核心便是“怎样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所谓“实践出真知”,谁都是处在一个相对实践的过程中——任何事物无绝对,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有的人提前就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浑浑噩噩地了此一生;有的人一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人则与天地人斗得其乐无穷,这便是探索真知的实践过程。
取舍、得失、成败、是非等等向来都是见仁见智的大命题,人都有七情六欲的局限性,只要没有外部环境的束缚,便会随时可能追求自己的欲求,这是与人性相通的,也是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生活境遇、家庭背景、人生阅历、价值取向等等一系列系统而复杂的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导致的结果,特定时期、特定人皆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所谓“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应用到不同人身上,没办法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指导方针办法适用于每一个人。也可以说,上述问题是一直处于相对变化当中,甚至可以说是无解的,就像思考人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一样,难以得出统一而精确的标准答案……
人心是极为复杂的构成,可能上一时期无比坚强、视死如归,下一时期又可能极为脆弱、不堪一击。要达到平衡是可以通过苦练内功、修身养性、博学多识等主观行为改造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指导方法论,再进而发挥作用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向、趋势、目标以至结果。但是我们都一样是凡胎肉体,不能心存“贪念”妄想去改造别人的思想,每个人的度化者都是他(她)自己。为什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是基于上述综合而复杂的因素决定了人心难以彻底改变,只能通过外部因素加以影响。
以鄙人之见,国家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总体战略是整体实现小康为第一步,接下来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与日俱增、不断上升,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这个过程中必然不可能是全民共富、全在一个起跑线齐头并进的,就像赛跑一样,总是会有跑得快的和跑不动的这就不得不依靠一部分先富起来,这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活着都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共同的向往,但问题是每个人的能力、条件和欲望各有不同,也就必然造成如同空中的烟火般满天散落,大千世界,千奇百怪,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是一把双刃剑,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然不好,也不得不尊重客观上各不相同的普遍客观存在……
如果没了苦是不是也相对没了乐。
你这归纳的“道、术、用”非常好,这心理轨迹就是女孩子细腻的想法啊,东北老爷们儿怎么改得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秉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必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执念的人可是不在少数啊。
就像交通发达缩短了行程一样,信息发达也扩充了人的见识和视野。
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还是不同程度会有一些根深蒂固传承下来的差异,比如我前些年在上海马路边等红绿灯,人行横道变绿灯后一辆车挡了一位本地老太太的路,老太太直接咆哮起来,一边还用力拍着车前盖。
二萌勿语:
问题一,浅薄见解——执行力比较重要吧。执行力虽然是每个公司领导的老生常谈,但是个人理解最重要的还是自我执行力和自我约束。如果小时候的习惯没有培养好,做事情三心二意,我觉得成年后真的很难认真坚持做一件事。
认知本身具有个体差异化,物欲等等,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标准,多看书多经历吧,就先学习,实践中才会产生深刻的思考与体悟,强化书中或前人经验的理论。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太庞大的一个概念体系,学这个学科的时候就差点挂科。
走得越远,想要的就更多了。
我思想比较偏激,四十之前就该跌宕起伏,大悲大喜,能力配不上野心那就贪婪一点去追求,努力自我提升就好。
要不我给赞助个纸箱子,打打广告?我是行为主义的拥护者。面对诱惑,都能经受得住的都是圣人了。对呀,都不喜欢酗酒的人,可是有时候酒精真的让人快乐啊,同理,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是很多人不断向往着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我觉得我再花十年也体悟不到深意。我靠酒精输出灵感,对于年轻人来说,韩剧看多了容易找不到男朋友,爱情观会出问题的现在不敢看了。所以为什么那么多的鸡汤文浮于市面,不去践行,就只是一堆纸而已。
再没有灵感我就变成单纯酗酒了,大脑会思考,会推测,锻炼脑子。做个比丘尼也行,我觉得那才是觉悟了,2020年想去带发修行的。
2020年是我三观不断被颠覆的一年,在那以前我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后来我觉得那些十恶不赦的人或许背后也是真的有原因的,万事都求刨根究底。好像什么也都无所谓,又好像什么都有所谓,快劝劝我,我不想幸福,我享受痛苦。
屠龙刀诛心不,先来一刀看看锋不锋利。
司空颜:
学无止境、学有所用。很难,很难。就像东野圭吾所说的,你现在要想的不是再去学多少东西,而是你能够凭借拥有的东西去做什么。其实,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虽有过短暂性怀才不遇的想法,但其实并不是如此。这个时代,已经不等于千里马无伯乐相中的时代,而是自己是否真的是一匹千里马。而物欲物质,这是正常所受感官(见、听、闻、问)直面冲击而导致的,只要心中的认知没有脱离这个怪圈,或多或少都会有的。
就像以前我说过一句话——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世界上有的没的都拥有一遍,再归还给世界。你在引火,容我寻找灭火器。心无旁骛,我是做不到。我喜欢多管齐下,或者说,只能多管齐下。
任何感悟,都得靠经历堆积起来,否则,空有壳子而已。
好看的皮囊那么多,何必非得去那里欣赏呢?有趣的灵魂才是独一无二嘛,我都审美疲劳了。
隐性的太多东西存在,没办法,这不是几次鸡汤、几次文化运动就能够改变的。
以前看一本书,最终得到的就是“周而复始”,你讨厌的人离开了,还是会有你讨厌的人,只是那个人离开了,仅此而已,现象仍旧存在。素质只是相对性提高了一丢丢,仅此而已。
实践出真知,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你的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时就是对你认知的一次升华。比如,我之前学了两个月的基金课程,后来用于实操就锻炼了对基金方面的认知。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有追求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不同,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求的东西也不同,如果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的话,那你就会面临得不到又想要的局面。
我感觉功名利禄与我如浮云,人生犹如白驹过隙,匆匆而已,几十年奋斗到最后,不过一口薄棺两尺黄土而已,而知足常乐,就像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走得远,自然就想得多。有句话说“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如果你的思想不够宽宏,那么你就算处于野外之地也犹如樊笼,也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毕竟那是你选择的路。
禅宗应该是追求空的。
人在社会上没面临的诱惑也会越来越多,我们之前讨论的唐僧面对女儿国国王的问题,反正我觉得他是把持不住的,就像之前青海省有一个银行行长一样的,或许他刚开始为人民服务得不够,后来贪欲越来越重,就被欲望所控制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话是这样说,大道理谁都知道,但是真正身体力行的人有几个嘞?就像我们平时看影视剧都喜欢漂亮的小哥哥一样,我一般喜欢悬疑剧里的小哥哥,因为这不会降智商,有颜有剧情。
我之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好奇,之前不是有很多年轻人嘛,包括那些博士生、硕士生去终南山隐归出家修行,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的?
这个很好说啊,当人们吃不起饭的时候,觉得有一个馒头能吃饱就很不错了,现在人们生活富足了,想要的自然就多,得不到幸福。幸福很简单需要自己去争取,是一种主观感受,你觉得幸福就幸福。苦乐相通。
关于学以致用,我觉得这其实是不对的,真正对知识的渴求不是为了利用,而只是纯粹的求知欲使然。不带目的的求知才是真正的求知。以有为而求无为,这是禅宗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技术和发现都领先于西方几百甚至上千年,但最后却还是被反超,其原因就是中国人重实用而轻原理,只有技术而缺乏科学,电磁感应这类科学理论在发现之处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正是科学家们不顾一切的追求,才让这些理论得以发展,并慢慢成为技术。
心学也是追求实用的,禅宗不是。在我看来禅宗的主张是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既然没有意义也就没必要烦恼。心学也教导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禅宗认为对错都是没意义的。
有些事到时候自然就悟了,不一定要十年,也可能不只要十年。
实话说,我觉得那是因为这个职业有发展前景,十几年前我就见过年轻僧人开着帕萨特到街上买皮鞋。有一次,我陪我妈去庙里给佛像开光,和尚开着音响敲着木鱼年了五分钟没头没尾的经,收了三百块前就完事了。我不信这个的,我问他这个灵吗?他说开什么玩笑,这可是收了钱的,不灵不是诈骗嘛。供的佛爷开一次光就够了。佛是不会回应你的,佛的目的是教化,不是帮你办事。悟道为佛,反之为众生,佛陀与众生就这么点区别,这是原始佛教的教义。即便净土宗也是讲求来世往生,修的也是来世不是今生。
现在大街上那都是民间信仰,他们的经典是《西游记》,能明白这点倒是一点进步。佛教的目的就是实现内心的解脱,看透一切便没有烦恼,也就没了苦。
理论上来说是的,不过到了那个境界,有没有乐也都会觉得无所谓了。
其实这些都属于刻板印象,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感觉现在全国各地区都有融合的趋势,山西的醋、四川的麻辣、东北的酱还有白糖什么的,一些流行的小吃里几乎都会有。许多方言现在也成了全国的流行语,一切都有趋同的倾向,所以各地人其实差别不大,尤其是在城市里。
北十三思:
我以前做过这事,结果,几年后早就不重要了,我还是我,但是不是以前的我。这是浪漫的人做的事,所以,我不再浪漫了。我没有哭,也没笑,其实,真的悲伤。
道清有感老师第1个问题挺好的,问的是讨论了那么多,不能总是坐而论道,关于这些道怎么落地的问题我分享一下拙见。有句话说,道理都懂,却过不好生活。真正的原因不是懂不懂道理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把道理变成可执行模式。
如果我们把一个道理,从理论的状态变到落地实践,它大概有经过3个阶段——道、术、用。第一个阶段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道理,是比较宽泛的、原则性的内容。比方说,前几天悟莘斋主人讲到健康的一个要点是“管住嘴”,这就是一个道,但究竟怎么管呢?管到什么程度才叫管呢?不明确,它是非常含糊的。需要我们往下走一层是术,第二个阶段就是方法。把道理变成方法,比方说管住嘴的方法之一就是少吃或者甚至不吃深加工的食品,但这只是方法,那具体怎么样到日常生活中才能行动起来,让自己在具体的场景中能想起做这个事儿呢,就需要用一个if then的句式,这就到了第3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指的就是在具体场景当中的实践措施。比如if想吃加工食品,then先去喝水(你不是饿,你可能是渴了)。if喝水后还嘴馋,then吃益生菌。if上述方法没有用,then 把包装袋上标注的成分拍下来,在手机笔记里,写下自己实在想吃的原因,观察自己的心理动机,为什么想吃东西,社交恐惧?工作压力?感情问题?if这样做之后还想吃,then勉强允许吃一小块,吃到嘴里吐一半出来。
这就说明,这个道理在他的心目中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那就谈不上落地的问题了,不是他的价值观所在,怎么会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一个歌手,为了写农村生活的歌,一个城市的女人到乡下生活了三年。男生能写得这么细腻,所以价值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践行出来的,去回看自己的行动,从而来判断自己真实的价值观是什么,说出来的都不算。
人更多的时候像是带壳的软体动物,外表再坚硬无比,内里终究是柔软无依。灵魂寄养的身体,也会孤苦无依。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精神层面的追求必然要摆在面前,这就成了哲学问题。而精神层面是很虚的,很难把握。如何让内心安宁自在,令很多人苦苦追寻而无所得。
乔布斯的经典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人生有幸若碰到一些人或事能带来安宁的感知,那他定是幸福无度的——向阳花木易为春!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时间从不吝惜任何人与事,自顾朝前,年年岁岁,碎成了生命里一颗颗璀璨欢颜,抑或着碎成了悲伤的苦难。生活里总有寒凉,若有幸寻得一丝温暖,不至于将自己坠入深渊。有时不想脱离痛苦,或许是因为痛苦才能幻化成文字,凝练成星光,以至于快乐总是离我那么的遥远。一生很长,可以细细思量;一生很短,来不及惦念,又有谁在会一直在身边毫不嫌弃地听着我们碎碎念。
在我无所事事毫无目的的游荡中,天色完全暗了下来,而亮起的明灯,把黑夜烫了一个又一个窟窿。或许“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个世上知音难觅,绝大多数人都孤独地生活着,我也不例外。只能为自己点一盏虚幻的心灯,仿若心中有光,指引着方向,不惧天黑,勇往直前,慢慢学着知足。
三、后记
广大优秀的简友们,经历了一场曼妙的头脑风暴后,你是否有对其中的些许文字产生共鸣或有更加精彩的论述在脑海中灵光浮现,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域留下你的精彩观点和感受,同样欢迎优秀的你加入网文纵横公会之家,共同推进壹品创联建设发展,为简书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气和能量,让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满力量。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