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两家火箭公司IPO,商业航天进入资本加速期
2025年10月,中国商业航天行业迎来历史性节点——一周之内,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两家民营火箭公司相继启动IPO。更值得关注的是,星河动力刚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创下年内商业航天单笔融资纪录。

数据背后的行业信号:
发射能力验证:星河动力已为27家客户发射85颗卫星,成功率100%,率先跨过“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死亡谷;
资本密集入场:三季度以来,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微纳星空等6家企业密集推进IPO,覆盖火箭、卫星、测控全产业链;
政策破冰:证监会6月重启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商业航天被明确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这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航天商业化进程的分水岭——当民营公司从“技术试水”走向“资本抢滩”,太空经济正式进入产业化爆发前夜。

二、为什么资本突然追捧商业航天?
1. 万亿市场窗口期已至
根据沙利文预测,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市场的核心增长点在于:
卫星互联网:星链竞争者加速布局,我国计划2027年前发射1.3万颗低轨卫星;
太空旅行:2025年全球亚轨道旅行票价已降至50万美元/人,市场年增速超60%;
太空制造:微重力环境下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特殊材料生产需求激增。
2. 技术临界点突破
商业航天的“摩尔定律”正在显现:
火箭成本腰斩:可回收技术(如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使发射成本从5000美元/公斤降至2000美元;
卫星量产革命:微纳星空等企业实现卫星模块化生产,单星制造成本降低70%;
政策松绑:军民融合深度推进,民营公司可参与国家任务(如星河动力承担部分遥感卫星发射)。

3. 资本退出通道打开
过去商业航天投资面临“长周期、高风险、难退出”困境,如今三大变化重塑逻辑: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以核心技术估值上市;
国资引导基金入场:如北京商业航天基金、四川制造业协同基金等“国家队”背书;
二级市场对标明确:SpaceX估值已达1800亿美元,为国内企业提供估值锚。
三、狂欢下的四大博弈点
1. 技术路线之争:固体火箭VS液体火箭
固体派(如星河动力“谷神星二号”):研发周期短、发射灵活,适合应急补网;
液体派(如蓝箭航天“朱雀二号”):可回收、成本低,但技术门槛极高。胜负手:2025年两家企业的首飞成败将决定资本流向。
2. 商业模式分化:运载服务VS星座运营
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赚“太空快递”运费,但面临价格战风险;
卫星公司(国星宇航):通过星座组网赚数据服务费,但需巨额前期投入。趋势:头部企业正纵向整合(如星河动力自建卫星平台),形成“发射+数据”闭环。
3. 国际竞争卡位:中国版“星链”的生死时速
美国SpaceX已部署5500颗卫星,而中国目前仅约800颗。核心瓶颈:
火箭发射频次不足(中国年发射约50次,美国超120次);
卫星寿命较短(国际平均7年,中国约5年);
海外市场准入受限(欧美以“国家安全”阻挠中国卫星服务出口)。
4. 资本泡沫风险:估值是否透支未来?
当前商业航天一级市场PS(市销率)普遍达20-30倍,但行业仍存在:
技术迭代风险(如液氧甲烷发动机尚未完全成熟);
政策不确定性(国际太空资源分配规则未定);
客户集中度高(80%订单来自政府和国企)。

四、如何抓住太空经济红利?
1. 一级市场:聚焦“三有”企业
有成功发射记录(如星河动力12连胜);
有国资站台(如北京/南京政府基金入股);
有降本技术(如可回收火箭、卫星批产能力)。
2. 二级市场:关注科创板映射
首批上市企业大概率享受估值溢价;
产业链上游(火箭发动机、卫星载荷)弹性更大。
3. 普通人参与路径
主题基金:华夏航天ETF(代码:562800)前十大持仓含多家拟IPO企业;
供应链机会:钛合金(火箭壳体)、相控阵雷达(卫星通信)等细分领域。

五、2025-2030关键五年路线图
时间节点行业里程碑投资机会窗口
2025-2026可回收火箭首飞/卫星星座组网启动Pre-IPO轮次、技术验证期
2027-2028低轨卫星竞争白热化/太空旅行商业化星座运营数据服务商崛起
2029-2030月球基地建设/太空工厂投产地月运输、太空资源开发
结语:这不是科幻,而是新一代财富风口
当马斯克用SpaceX改写航天史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正在资本助力下悄然构筑自己的护城河。星河动力们的IPO,不过是这场“太空淘金热”的第一声发令枪。
记住:每一次人类边疆的拓展,都会诞生新的财富神话。而这一次,我们有机会亲眼见证。
📌 文末互动:您认为商业航天最值得投资的方向是? A. 可回收火箭 B. 卫星互联网 C. 太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