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参加全儿组织的《亲爱的安德烈》分享会,收获颇多。回来的路上内心很温暖,与大家的交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亲情里的角色定位,寻找亲子关系的新台阶。
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孩子,在美满的家庭里享受百分百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惜程度超乎想象,许多了解我们家庭的朋友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真羡慕你有这样的爸妈。而事实上我也在羡慕他人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在从事幼师职业的时候,深感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于是也试着去升级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就像龙先生说的,“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在某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感受特别强烈。步入社会以后独立性越来越强,不再是摔倒大哭需要父母怀抱的孩子,生活的坎坷都自己默默承受。虽然与父母同吃同住,但除了生活琐碎,我们没有再多的沟通,我们的内心是没有交集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开始尝试着把自己放在幼儿的位置去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幼儿的口气与父母对话甚至撒娇。最初会觉得很尴尬,累积到一定次数就成了习惯。
很喜欢羡慕安德烈与妈妈能用书信的方式去表达彼此。回想自己第一次给父母写信,大约是十年前。跟爸爸的朋友参加了一个感恩活动后提笔写了人生第一封收信人是父母的信。信的内容模糊了,但那个夜晚的眼泪还很清晰。每次跟父母有争论、见解不同时就想写信。写信的过程其实就是冷静分析的过程,所以许多信件写完以后,内心也释然了,对父母的理解增多了。在很多特别的日子,写一封信给父母有很强的仪式感。这是电话微信等更快捷的沟通方式所取代不了的。就像某书友分享的,写一封信给妈妈后,妈妈的眼泪持续了三个月。书信有很强大的魔力跟凝聚力。但书信只是沟通的桥梁之一,每一段亲子关系都有一个平衡点,当你感到不平衡的时候,试着去找到这个点,找到适合你们的沟通方式。
书友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如lijin说的成全父母。想到父母操劳子女大半辈子,是时候放下去看看这个世界,但父母是拒绝的。刚开始我的心也很受挫,觉得在应该享受的年龄为何还如此操心。渐渐懂得,父母用他们舒服的方式过日子就是最完美的状态,看不看世界又有什么所谓呢。Kris说我们总觉得对父母的回报不够,从父母的角度,他们也觉得对孩子的付出永远不够。每个家庭的结构不同,相处方式也不一样,尊重彼此、勇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