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3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唯有仁者能使人向善,能使人知耻。”
【注释】
“好”,善也。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向善”。
“恶”,耻也。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知耻”。耻者,闻过自愧也。
【评析】
在上一章中我们曾说过,孔子针对“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情况,提出了“仁者安仁”的对治方案。具体而言,就是使人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使人民成为仁者。而在本章中,孔子则给出了使人民成为仁者的路径,即向善和知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盖人必知耻而后能改过,改过而后能向善,向善而后能归仁,归仁而后能心安。心安则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是教化社会、觉悟民众。当然只有仁者方能为之。
仁者自我修养是“觉自”,劝化民众是“觉他”。觉自觉他就是为仁。
通常是将此句解释为“只有仁者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但好恶之情人皆有之,非仁者所独有,故不从此说。
也有将此句解释为“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恨人”,但这显然有违孔子之道。子曰:“泛爱众”;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可见,儒家主张的是“爱”而非“恨”。正因如此,儒家才会以劝化人心、教化社会的方式来凝聚共识、安定社会,而不是靠宣扬仇恨、阶级斗争、铲除异己、肉体消灭的方式来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