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中魔鬼和伏脱冷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作为诱惑者和试炼者出现的靡非斯特参与了所有事件的进程,它非但不愚蠢,还颇具哲学家的气质,它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道:“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常常想的是恶常常做的是善。”诗剧最终“信仰得救”的结局暗示了“恶魔性”的积极意义:不断的毁灭能促使事物的更新,以致新生,这正是大毁灭中的大创造。靡非斯特却无疑是被创造出来的最典型的恶魔性形象。由此看来,靡非斯特具有两副面孔:表面上是“恶”的化身,实际上这种“恶魔性”却可以转化为“善”,他是“恶”的象征,但是他非但不迫害善,不倡导恶,还尽可能地帮助善良的人和一心向善的人。

作者歌德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道路的故事。靡非斯特是人的消极的和否定的一面。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影随形,如呼如吸,如问如答。

伏脱冷在《高老头》这部作品中的言语虽不多,但他说的每句话都有很有分量,经典和简练,尤其是他在评论时事时,对社会的剖析一针见血,字字千金。与鲍赛昂夫人文雅的讲出的那番道理相比他的赤裸裸的语言更透彻的纰漏了社会的真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在那个社会他是一个强者,是一只狡猾的狼,最终是胜利者。而伏脱冷的故事使我更清晰的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使我认识到了那个时代所遵循的生存法则,那是个不公平的游戏圈,善良约等于毁灭,邪恶统治和占有了一切。我们可以说伏脱冷是一个有特殊意义形象。他是黑社会里的重要人物,心毒手狠,狡诈残忍,谋财害命,引诱青年,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但他并不是一般强盗。他眼光敏锐,思想深刻,对社会批判一针见血。他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合盘托出。他不象纽沁根那样在法律庇护下掠夺小家小户,也不象泰伊番那样谋财害命又嫁祸于人。作者通过伏脱冷的形象不仅将批判的笔触伸向黑社会,扩大了社会批判的广度,而且为上流社会提供了一个伏脱冷式的背景,衬托出达官贵人的卑鄙猥琐,增强了批判的深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