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答应玩半小时后做作业,可时间过去60分钟了,催了几次孩子还在玩。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家长:你该写作业了。
孩子:我再玩会
家长:你都玩多久了?做事怎么这么拖拖拉拉啊?
孩子:我没有拖拉!
家长:那你干嘛还不写作业?
孩子:我一会就写
家长:你根本就不守信用,上次你也是这样的,结果结业拖到半夜才写完,你写不写?
孩子:不写!
家长:不写作业,所有玩具没收(说着把他手里的玩具抢了去)!
孩子:委屈哭了,在压力下去写作业。
孩子放学回到家里,都喜欢先玩然后再写作业,有时候就会玩过头把作业忘了,在你催了数遍无效后,他还一点写作业的意思都没有,你终于忍无可忍,怒发冲冠,上演了上面的一幕。最后的结果是,大人生了一肚子气,孩子却满肚子委屈。作为3三个孩子的妈妈,我也经常因为大宝的“不听话”而和她针锋相对,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如果那两个孩子大了,也是这样的相处模式,那该怎么办?
当脑子里反复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寻找解题的方法。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发脾气,结合专家的建议及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们要知道衡量教育孩子方法是否有效的四个标准:
1.孩子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
2.通过沟通,孩子是否感受到有尊严或是被尊重
3.沟通是否伤害了亲子关系
4.是否帮助孩子成长
第一招,控制好情绪。
不管孩子有多熊,都得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冷静的发出后面招数;如果控制不好情绪,就很容易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生气时对孩子说出的话,就像是钉入木板的钉子,钉子拔出后,留下的疤痕却难以磨灭,日积月累会给孩子给下永久的创伤。孩子不是我们发泄情绪的窗口,他们是我们心里最爱最疼的人,他们“不听话”,只是因为他们有了“自我”意识了,在很多事情上他们想要自己做主。所以我们需要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顺着自己的脾气对孩子一顿说,把自己能想到的形容词都放到孩子身上,最后是自己嘴巴痛快了,孩子受伤了。
第二招,不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的就是“以偏概全”,把发展行为说成固化行为,轻易的把各种不好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如“害羞”、“没礼貌”、上文栗子中的“拖拖拉拉”、“不守信用”就是标签,把某次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常态行为,固化在孩子身上。孩子听后的第一反应就会是反驳,而说得次数多了后,这就真成了孩子的标签了,因为家长就是“权威期待”,对孩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杀伤力。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三招,沟通公式:事实+影响+感受
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个公式——事实+影响+感受。1.描述客观事实(替代贴标签)。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夸大,也不增加个人主观判断,孩子容易接受,也无从反驳。2.描述孩子所做的事情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说的越具体越好,让他知道家长为何生气,让他学习如何照顾别人的感受。3.告诉他我们的感受,让孩子学习如何体谅别人。
按照这个公式,上面的栗子可以变成这样(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家长:你该写作业了。
孩子:我再玩会
家长:我们说好玩30分钟,你也答应了,现在都过去30分钟了,我催了你3次了,但你还坐在这里玩。(描述事实)
孩子:可是我还想玩会
家长:如果你还继续玩,作业就得做到晚上10点,妈妈至少要等到11点后才能干自己的事情,妈妈工作了一天,现在又困又累(告知感受),妈妈需要早点休息。
孩子:哦,那我再玩一小会,好吗?
家长:那妈妈再给你3分钟吧
孩子:好的,谢谢妈妈!
3分钟后,孩子开始写作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人,责任重大,需要我们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内心,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