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算是天公作美,一路上但凡要从树荫下走出到阳光里的时候,就会有云遮住了天空,所以也就一路荫凉到了地铁站。今天去了佛山一趟。
记忆里搜索一下,乘坐过的像是今天这般乘坐那么长时间的地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去机场南方向的地铁,还有就是今天乘坐的广佛线。
因为地铁上时间太过于充足,就拿出书来看。看着,也就思考着一个问题,人是越聪明越好还是不如不要那么聪明?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家里养了一只猫跟一只狗,猫跟狗从来都没有见过同类,所以猫以为它就是狗一般,狗也以为自己是猫一般,后来农夫买了一面镜子,它们看到了自己的模样之后就不再和睦相处了,农夫只好把镜子卖掉,时间久了,猫又以为自己是狗了,狗又以为自己是猫了。
人是需要快乐还是需要思考?是因为想要快乐才去思考,还是因为思考了所以人才感到快乐?
井底之蛙觉得自己的天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它的井底就是全世界,它很快乐,直到鸟儿告诉它外面的天空是看不到尽头的。不知道寓言里的青蛙有没有跳出水井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如果它看了,那么它应该是觉得豁然开朗还是觉得孤单无助?当一只快乐的青蛙开始思考起世界了,它就不再是一只快乐的青蛙了。
有没有人能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意?有没有人会让自己的思考停下脚步?思考是好奇心所导致,好奇心是否也是一种贪欲?贪欲究其到底就也是一种本能?当知道人是可以被驯化的时候,当知道人是可以被剥夺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时候,这种本能的说法是否又会被推倒?还是能被驯化便是一种足以推翻其他本能的本能?
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情,自身的思考就不断地膨胀,渴望寻求答案以及渴望得到更好的,得到了的时候就自觉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只是因为得到了的时候思想的高度已经不再,寻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去了。
好比亲情,小孩子的亲情满足于父母的哄,少年则渴望得到家长许诺的自由,而到了青年则希望能躲进逃避生活的避风港里,中年感到彷徨,老了怀念着根;好比友情,小孩子的友情满足于我们一起去玩吧,少年则是一起逃学,青年讲究两肋插刀,中年人一见如故,老了心照不宣;好比爱情,少年早恋甜蜜便是全部,青年希望相敬如宾,中年感到关心珍贵,老年笑看往事如烟。
然则感情如此,而事业,学业,科学,经济以及各种琐碎的事情也不过如此了。
所以到了一定年纪,我们就习惯地怀念起当初,电影里怀旧,小说里回春,吊唁童年,缅怀初恋,无不赚足了大家的泪水,反倒用着最初的幼稚打动了最为成长的我们。
我们是否都被知识给驯化了?越是高智能的生物,越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行动着,那就是“诞生-繁衍-灭亡”,而知识促进着这个过程的演化,人类也便是这个过程的最大推动者。
没有不会消亡的种族,没有不灭的个体,能做的只是在耗尽可以生存的空间之后进行逃离的工作。
想得有点远了,只是想这些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能清楚一点感觉到或许我的存在是有些道理的,有用于某些人,有用于有用于某些人的某些人,而人与人之间无限地关联起来,组成了这个无比复杂的思维体系,即使不再见面,互不相识,也通过思考着的大脑,展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尽管可能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