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内驱力的关键在于一切回归内心-----《驱动力》[美]丹尼尔·平克

人的第一驱动力就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比如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第二驱动力就是做事所获得「奖励和惩罚」。第三驱动力就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带来的[愉悦感],能够帮助别人做事情所带来的[满足感]。

有一个慈善机构要为一个项目暮集善款,找了一批人分成两组。第一组告诉他们,可以从筹集的善款中抽取10%的比例作为奖励。第二组告诉他们,筹集的善款主要用于帮助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样子的。结果是第二组筹集的善款远远大于第一组筹集的善款。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的第三驱动力的力量远远大于第二驱动力。而现代社会不缺吃穿,第二驱动力又远远大于第一驱动力。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调动孩子的第三驱动力。那么具体的该如何做呢?

首先,家长要言传身教。李亚鹏和王菲的孩子小李嫣患有先天性唇腭裂,为此李亚鹏和王菲建立了嫣然天使基金,以帮助那些同样患病的儿童。2013年5月27日,在嫣然慈善晚宴上,李嫣作品“熊猫与小鸟”拍卖百万。在父母的带动下,孩子做慈善就变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胸怀天下的孩子,她的人生格局已然变大。身体上的小小缺憾,完全阻挡不了这个孩子对社会付出的那份心。所以才会在最近国外的时装展示上,小姑娘的气场萌杀了一众人。

其次,要让孩子时刻关注内心的感受。孩子做了一件事情,无论这件事情做好做坏,他必然会有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摔倒了,

妈妈会问,“宝贝,你摔着了,你感觉怎么样呀?”

有可能孩子不会不懂得表达。这时候妈妈叫替他表述出来。“妈妈看见腿上皮都摔破了,肯定很疼吧,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很难受呀?”

孩子自己就知道了,现在这种疼的感觉是难受。

妈妈又接着问,“宝贝,你想想下次咱们走路的时候怎么样才不摔倒?”

就跟孩子一起讨论,会得出避免同类情况发生的一些措施。

这些措施不是谁强加给他的,是这个孩子从自己的体验、感受出发的,他就会自觉地去履行这些措施。

最后,要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衣食住行,其实都凝结着大量人的辛勤劳动。如果父母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付出。也会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愿意付出的人。

其实这三点归结起来不过就是一点。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回归自己的内心。做这么一件事情带给你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当你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就不会彷徨和纠结,你就会知道下一步你会该怎么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