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40页。

一、教材分析:    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比的意义这节课是从富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继续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课前导入


在上课前,学生在网页观看比例的引入,从国旗的长宽比值开始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自主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出示课件)小组讨论: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学生完成下表:

联系(相当于)        

区别        

比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A、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上表.(课件出示)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引导板书: a ∶ b = a ÷ b =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 10,可写成(师板书),仍读作“15比10”. (3)、(出示课件)(b≠0)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 (4)、师质疑:(出示课件)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12∶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订正时指出(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记录的比分,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同学们观看,说说自己知道的.六、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15÷10   15比10     15∶10  →    10÷15    10比15         10∶ 15    42252÷90    42252比90        42252∶90   a ∶ b = a ÷ b = (b≠0)七、巩固新知,深化提高:1、(出示课件)判断对错我能行.(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 . (    )(2)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七比十五.(    )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    )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0.                            (      ) 2、(出示课件)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1、2题.(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 3 ︰(           )= 24          (   )︰ 8 = 0.5

八、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你们觉得老师今天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什么要对老师说的吗?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新课.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运用. 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