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农村人,小时候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能穿上新的花布衫,条件好的还能买来红绿绫带,绸子做的,扎在马尾辫子上,老美了。
七十年代,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要过年了,村上的大队开始给各家各户分白面,大米,猪肉,瓜子,花生。看着爸爸把这些好吃的拿回家,我和姐姐屁颠屁颠的跟在爸爸身后,直到看见爸爸把这些好东西放进仓库。爸爸说等过年那天一家人一起吃,那时的孩子都很听话的,大人说不吃就不会要的。还是忍住了馋虫。
记得那时候的年货很少,人口多的分二十斤米面,五斤猪肉。人口少的分十斤米面,二斤猪肉。瓜孑花生也按人口分。这些东西平常是吃不到的,我们平时吃的都是粗粮。什么玉米面,大碴子粥,小米饭。我们被这些食物诱引着更加盼着早一天过年,真是望眼欲穿呀!
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可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过年的前两天,爸爸早己把冰灯做好了,就等着过年用。冰灯是用水桶装上水冻成的。外面冻成五六厘米时,就把水桶拿到屋,整个冰松动时,把水桶反扣到地上。中间的水还没冻实,就流走了,所以里面是空的。过年的晚上,把焟烛放在墙头上,用冰灯扣上。一排排冰灯都点着了,别有一凡情趣。过年那天的上午一定要把对联贴上,这是习俗,家家都贴,门上贴上福字,而且倒着贴,意思是福到家门。对联一贴,立马过年的喜庆颈就展现出来了。
吃完晚饭,大人们把瓜子花生都炒熟了,放在托盘里。然后开始包饺子,饺子包好了,就等十二点,开始发纸。这时院里点上一堆木柴,把火烧旺,再把早已叠好的纸钱点着,放到炕岩底下,锅台底下,窗根下,仓库房底下。这种习惯叫迎接百神下凡。然后,妈妈在屋渚饺子,爸爸在院内放鞭炮,这时才真正是迎接年的到来。因为传说《年》这个庞然大物,听到鞭炮就会被吓跑的。
一切就绪,一家人围在桌前,该吃饺子了。但是,这时不叫饺子,叫元宝。妈妈会喊,孩子们都来吃大元宝了!我们就都来到桌前,但是不能先吃,按岁数大小排好位置,挨个给爸妈拜年。女孩点头行礼:叫,爸爸过年好,妈妈过年好!而男孩则要跪下嗑头,同样问好。接下来父母同声回答:好,好,快来吃团圆饭。这时一家人才围着桌子欢欢乐乐的吃起来。
吃完饭,快一点了,那时没有电视,孩子们的节目就是,穿上新衣服,几家领居小孩凑在一起,拎着早已做好的灯笼照亮,挨家挨户拜家。而大人也穿戴整齐,盘腿坐在火炕上吃着瓜子,花生,等着晚辈来拜年。孩子们每到一家拜完年,都能得到一些糖果,转一圈回到家,两个上衣口袋都装满了。孩子们盼了一年,终于有所收获,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挂满了开心。而每家人都会因为孩子们来拜年而热闹一阵。
回家后基本都得下半夜两点左右了,大人们不让孩子们睡觉,农村有个习惯叫守年夜。爸爸为了哄我们不睡觉,把早已攒好的零花钱给我们,都是一分二分的。我们吃着瓜子,花生,糖果,玩着石头,剪孑,布,带输赢的,一直玩到天亮。然后开始睡觉。
农村的年不是一天就过完了的,从初一开始,秧歌队就开始拜年了。男男女女穿的花花绿绿,踩着高脚,用木头做的高脚,有小一米高,绑在脚和腿上。我们小时候都练过踩高脚。绑脚和腿的绳子一定要牢固,否则会摔倒的。
小孩子们听到罗鼓响首先跑出去,迎接秧歌队。那真是罗鼓宣天,热闹非凡,基本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出来看秧歌。而秧歌队是挨家挨户拜家的,每家院里都扭几圈,喊一些拜年,喜庆的话。主人会准备一些瓜子,糖果,茶水招待秧歌队。那时的人们真有人情味。秧歌队要在村里演几天的,孩子们就都高高兴兴的跟着秧歌队玩几天。
正月初五叫做破五,家家都得包饺子。这个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只知道包饺子,吃了就行了。而正月十五是全国人的元宵节,也叫灯节。我爸爸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做好灯笼,送到我家祖坟上去。如果风大,爸爸就会看着灯笼燃尽,风小时,爸爸把灯笼放到坟边就会回来。也许是年年如此吧,我们都觉得爸爸很孝顺,所以我家的传统就是孝敬老人。
过完正月十五,还有个节日是我们盼望的,那就是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母亲会用龙骨草加上小圆花布,各种艳色的,给我们穿个小龙尾巴,订在衣服后背上,说是去百病,也象征着一年好时运的开始。二月二这天家家都得呼猪蹄,记得家里那时只呼两个猪蹄,爸爸会给我们八个孩子分着吃。那时吃猪蹄总觉得是在吃,天间美味。都吃的甜嘴巴舌的。二月二过后,整个年算是过完了。农民们开始预备干农活了。
到了1980年以后,农村包产到户了。过年又添了许多新节目。首先,家家年前开始杀猪,杀羊,杀鸡。肉预备够了,进入腊月,家家开始做豆腐,我们农村老人都会自己做豆腐。用自己家种的黄豆,做两大盘豆腐,冻一盘,放缸里保鲜一盘。那老洋井压出来的水泡豆腐,能放一个多月。
北方的农村还有个习俗,冬天包豆包,家家户户包几锅粘豆包。冻上,放在大缸里。包豆包那天,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来帮忙。包着大豆包,讲着东北笑话,那气份洋溢着满屋的欢乐。年越来越近了,蜡月二十三一过,得找一个扫日,扫房子。把满屋的尘埃都扫掉,除去一年的旧气。然后开始贴年画,自已用刀刻挂钱,画出图案,然后用刻刀刻出来。把挂钱贴在年画和门上对联的上头。那挂钱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做的,贴完后倍感鲜艳。做完这些工作再看自己的家,焕然一新,有了过年的样子了。农村有句顺口溜: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都炖肉,呼猪肘子,一大锅。然后发面蒸馒头,三十中午一定要用馒头给老祖宗上供的。必须十五个馒头,放成三罗。我们依然还守着以往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比如,祭拜先人和家普,我家是年年有的。过年那天就摆上了供桌,把家普放在上面,然后放我爷爷奶奶的牌位。最后放上一切供品,再放两个灯台,上面点上红蜡烛,一边放一个。看上去很有神秘感。因为老祖宗在上,所以这一天全家人说话都很讲究,还得小心点,怕得罪了老祖宗,显得不尊重祖宗们。这种气份显得很庄重。直到大年初二,供桌才撤下去。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每年过年都会想起儿时的记忆。儿时的年味一直留在心中,不禁感叹,那时真好。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也进了城,住上了高楼大厦,可再也找不回那儿时过年的气份。#羽西Ⅹ简书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 //www.jianshu. com /p /ee 05f 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