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关键对话》P99
【R:阅读原文】
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的隐藏动机,即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同时,我们还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这种行为是好还是坏?然后,在这些想法或者情节的基础上,我们的身体开始对情绪做出响应。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的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
整个反推的工程如下所示;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当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对于出色的对话者来说,他们非常善于在关键对话中影响自己的情绪。尽管我们一开始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但只要一说出口,这些想法便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他们会进一步控制关键对话的结果。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WHAT:
当自己处于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运用反推法可以让自己跳出错误的臆断的猜想,进而展开对话,也能控制关键对话的结果。
WHY:
错误的臆断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行为与对话,可能会产生一些激动地行为,比如:
HOW:
第一步:反思行为:我有没有表现出冷暴力:沉默寡言,不理睬对方的回答或类似“对方是咎由自取”、“是他们先招惹我的”的等这些不好的想法。
第二步:确定感受:用更加精确的词汇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比如:人们说感到气愤时,实际上他们真的感受是尴尬加上几分诧异。
第三步:分析想法:细心感受背后的想法,破除自己产生的想法才是唯一正确的感受并且不要将想法与事实混为一谈。
第四步:摸清事实:通过反省自己所说的事实有没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作为依据?它真的出现过吗?
WHERE:
当自己交流前出现负面的情绪时,通过对个人感受事假影响,可以改变自己的交流地位。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高中的时候有点沉迷于学习,表现在只要有人有一丝丝打扰到我学习,我就很不舒服、很痛苦。
高三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女生对我有点表现出喜欢的趋势,只要一抬头看到她就会想这方面的事情,无法专心学习,所以我看她越来越烦躁。最后在高考的百日誓师大会后,我下定决心让她死心(其实是让自己死心)就向她表黑了:“我早就看你不爽了。”她转过头来给我说:“你脑子有病吧!”我们就这样结束了对话。
但在那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只要一看到她还是会想起她打扰我的画面(自己的臆想)另外还有她被我表黑的画面。
反思:当时那段时间我真的是极度陷入这种失控的思想中,非常痛苦,导致自己精神十分脆弱,后来身体也就跟着生病了。
其实当时解决问题的最快捷的方式是找心理医生。因为自己无法解决这个心理问题。
当上大学之后,看了一些书和心理老师谈过几次后,我明白了不同人之间存在认知障碍的,自己认为的东西与别人认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的这种焦虑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方式分开我与别人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回归原生家庭的问题。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场景:A同学经常向我借吹风机,我感觉他经常借用我的吹风机让我心里有点不舒服,感觉自己的东西像公共物品一样,但又觉得自己太敏感就沉默过去了。
明确目标:在遇到A同学经常借我吹风机话,在沟通前先分析自己的行为,之后才就事论事。
具体行动:A同学洗了头之后,A同学又向我借吹风机。我有点不想借给他用,然后看到他湿漉漉的头发,又不得不借给他,心里又十分的不爽,然后沉默着对他使用冷暴力。
第一步:反思行为
自己在用沉默的冷暴力
第二步:确定感受
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照顾,感到羞辱、受伤。
第三步:分析想法
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因为他只顾自己使用方便,害怕他不小心使用导致吹风机坏掉,但吹风机用坏后,是我承担损失。
第四步:摸清事实:他经常使用我的吹风机,而且询问的过程中不管我愿不愿意都在使用,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但有反思一下没有可能他其他原因而使用我的吹风机,这是我需要询问他的方面。
他使用我的吹风机很随意,我觉得他不爱惜我的吹风机,所以我不愿意借给他。
但有没有可能是他比较大大咧咧,这是我需要询问他的方面以及提醒他的方面。
分析到这里我就要由沉默转向开口询问交流了,如果他是习惯性的蹭我吹风机用,又没有什么合理理由,我会拒绝他,当然会使用前边拒绝一个人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