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
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要多多鼓励孩子,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你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因为那时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了解往往来自于周围人的看法,特别是他的老师跟父母。因此,聪明的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2、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最后走向与父母的对立面。
所以,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德西效应
外部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所以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比如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或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的东西,如科普书、益智类玩具,而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作为奖励。
4、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把这个寓言称作南风效应。
语言中的南风之所以成功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给到我们一些启发:家庭教育中采用“打骂”、“恐吓”等类似“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多实行温情教育,多点暖心的表扬,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对于孩子来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阶段,各种知识的学习阶段,提倡综合发展,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家长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成长阶段德智体美劳都要接触。
6、霍桑效应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有种种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或者不知道找谁表达。所以作为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跟你沟通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然后,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也会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