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表达“我-信息”比表达“你-信息”更能让人容易接受和理解,却不知原来想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我-信息”有这么多讲究!
1、孩子可以善解人意、做富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成年人肯花一点时间对他们说实话。
生活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表达不满和愤怒,大部分时候都在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习惯不好、孩子脾气不好等等,却忘记了表达是什么原因我们给予他们这样的评价,我们的期望又是什么?
比如,当我们看到被孩子弄乱的屋子时,我们常常会说“看你把屋子弄的,乱七八糟,我刚刚打扫过,真受不了你!”然而,我们真的是要告诉孩子他们很糟糕我们受不了他们吗?不是!我们只是觉得不愿意屋子被弄乱,我们不希望一遍又一遍的打扫,我们希望家人能尊重我们的看懂成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如实表达呢?
当我们不那样说实话而是一味的表达评价和情绪时,孩子们接受的信息变成了否定和指责,众所周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本能会驱使他们反驳我们为自己辩护,只有我们率先诚实的表达自己,才能赢得孩子的理解,才能有机会给予他们自我调整行为的机会,也会给予他们成为富有责任感和善解人意的人。
2、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了他的感受后,就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通常孩子所要的,就是希望他的感受被父母理解——然后他就会愿意为了你的感受而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记得和朋友闲聊时,很多人都说孩子都特别要面子,每次和大人发生冲突,都得大人先去哄他们才肯认错,其实,对于此事我现在想来,或许就是他们希望我们能了解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情绪吧,当一个人处于情绪漩涡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思考和处理事情的,只有等情绪被看见并且平复之后,才能就事论事才能讲理,孩子也是一样。
3、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后,通常有助于父母最初的不接纳感消失或有所改变。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孩子很多看似不好的行为,当我们愿意去倾听他们的时候,似乎都变得合情合理了!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爸爸的汽车上刻字,爸爸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当场就狠狠地教训了孩子,可是当他回过头再去看那些字时,却发现孩子在上面刻的是“爸爸我爱你!”瞬间,父亲的心情复杂起来!
或许,看到字是什么之前,父亲教训孩子是人为他太顽劣,不懂事,看完字之后却是感觉到满满的爱,只是孩子用了错误的方式表达,我想处理和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也会因此改变吧!
平时所说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关系的平等,我个人认为还包括蹲下来,可以更方便我们看见孩子的眼睛,体会他们的感受,努力倾听,让彼此增进了解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