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一男性朋友闲聊,聊到一话题,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朋友:这段时间好累。总觉得做男人很辛苦。
我:为什么?
朋友:男人身上有太多的责任,负担很重。
我:比如?
朋友:男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妻子和孩子的责任。要买房、买车、抚养孩子,所以要努力工作,拼命挣钱。
我:难道女人就不用对家庭、丈夫和孩子负责?就不用工作吗?我觉得是男人自己给自己上了枷锁,女人根本没要求男人做那么多。
朋友:可是这是社会衡量男人成功与否的标尺。
我:这也太物质了吧。难道男人的成功=事业+房子+车子?这样说来,感觉男人像被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样,附加的赠品越多销路越广。
朋友:社会本来就很俗气,在社会上混久了我们都变成了俗人。
我:那社会衡量女人的标准是什么?
朋友:这个很难说清楚,但社会对女人没那么苛刻。
我:好吧,那打个比方。如果让你娶一个没工作、没车、没房的女人,你会娶吗?
朋友:额···如果爱对方的话,应该会的。
我:那你为什么觉得女人不会接受这样的男人呢?
朋友:等你谈婚论嫁的时候就懂了。就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某某女嫁了一个好老公,工作好,还有车有房,大家都会羡慕。但如果听说某某男娶了一个好妻子,工作好,收入高,我们就会认为这男的是吃软饭的。
······
衡量男人的成功与否的标尺是物质条件总觉得太过功利,虽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朋友说的话也并不无道理。其实,如果事实真是如此,我反倒觉得男人活得比女人轻松得多。很明显,这把标尺把男人人生的每一步都标示得很清楚,只要你努力、上进、坚持,你就有可能达标。女人呢?社会衡量女人的标准又是什么?金钱、事业、房、车?显然这些都不是。那女人是否就比男人自由得多,无需担心有一把标尺衡量她们的人生呢?可事实并非如此。我发现衡量女人的标准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它像一纸无形的规约,每个女人在出生的时候都在上面签了字,画了押。
最近在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26位民国奇女子演绎了各自传奇的人生。书还未看完,但目前为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于凤至,张学良的原配。她,优雅、美丽、聪慧、善解人意,出身望门,按今天的说法堪称女神级人物,可是最终得到的却是张学良的一纸休书和半个多世纪毫无结果的等待。为什么?作者在书中解释说,婚姻不是靠出身、教育程度、性格、美貌的综合体,而是靠运气。于凤至没有赢得爱情和婚姻,不是她不够好,而是她太好,太善解人意。这有错吗?当然没错,可是她的隐忍和宽容换来的却是张学良的抛弃。他选择抛弃她,因为他知道伤害她的代价最小。扯得有点远了,我想说的是,她和许广平(鲁迅的原配)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女人不能把自己放得太低,总是以仰视的姿态面对男人,总有一天会身心皆累、伤痕累累。选择一种平视的姿态,或许会更好。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说起很多男人喜欢娶女教师。以前也听过类似的说法,所以上网查了查。发现一则新闻:日前,某婚恋网站发布《高端男士择偶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甜美、素雅、纯洁的女性即“甜素纯”成为“高富帅”择偶首选,比例分别为52%、47%以及44%,其中尤以本科学历、教师职业、顾家贤惠的女性最受欢迎。为什么女老师比较受欢迎?记得当时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教师有寒暑假,假期长,可以照顾家庭、丈夫和孩子。从这个解释来看,不难发现社会无形规约的另一方面,即女人要温婉、顾家。这一点总让我想到封建社会时期,女人必须遵循的“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责任?为什么不能让男人“相妻教子”,女人为家庭奔波?这好像又回到了我和朋友的争论的问题上,男人的责任。
啰嗦了这么多,可是说到底我还是不清楚那一纸无形的规约具体写了些什么。或许,它仅是一纸无字书,女人可能需用一生的时间才可以在上面标明自己人生的刻度。
······
和朋友争论到最后,他对我没辙,幽幽的说到:“我白天上班累得半死,晚上还要跟你开辩论赛!聊点别的。婚姻已经教会了我一件事——不要和女人争辩。”
女人,你的不依不饶是否又违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