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只会滋生于长大之后。
当你长大后,也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梦想,只是遵循很普通的成长路径,上学念书,考试,毕业,找工作,面对这些真实得根本不像书中或电影里描写的得那样有趣的阶段,一步一步循迹走来,就走到了今天的地步,身在远方,然后就远离了故乡。
我生于山间乡村,小时候念书,读到名家关于故乡山水人情的描述,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情绪。小时候的我觉得太阳东升西落,山川四季更迭,邻居和朋友,他们不是一直都在我们家旁边么,这些到底有什么好怀念的呢?更何况,一旦下起大雨来,所有的小路都变得异常泥泞,我没有雨鞋,总是把鞋子弄得全是泥巴(我那时候总是羡慕柏油路和水泥路的干净),这些文学大家们在怀念故乡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些实际问题呢?
待到自己在城市安家,鲜少有机会回故乡时,终于能理解他们了。坐在格子间,收到故乡大侄子(只是辈分比我小,实际年龄比我大不少)发来的故乡照片和视频,眼眶一热,胸口仿佛是被棉花堵住,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家呀。我认得这一树梨花白,认得这一条小道,记得这池塘里的夏日蛙鸣和满塘荷花。哥哥清明回去祭祖,也拍了老家院子的景象和快要坍塌的老屋给我,我听到视频中的竹林里有鸟叫声,风一吹梨花满地,小侄女在梨花树下玩耍。看到这些,由衷的开心,却又怅然若失。
其实也说不上来到底自己在怅然什么,可能是遗憾于自己不太可能回得去吧(真回去了,也未必就是享受,可能又会觉得乡村生活清苦不便)。小时候从没想过要用力记住的场景,现在竟然就魂牵梦萦似的记着,比如春天到来时苹果、梨、桃、杏都竞相开花的样子,还有早晨日出后,院子里青草上露珠反射的晨间暖阳,冬天上学路上看到土里打了白霜的白菜;反倒是有一些信誓旦旦说永远也不会忘的话,早就飘到九霄云外了,比如曾经和小伙伴相约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要重回某地聚会,也相约好都不会忘记这个约定。但实际上没毕业几年,大家就都忘记了到底是哪天了…尽管我们到现在也还是很好的朋友,但就是都忘记了当时到底约定的是哪天了。
当我在城市里生活,天天坐在格子间工作,常常加班到深夜,早出晚归,看不到白天和太阳的时候,我也开始明白——故乡的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迭时,五谷应季而生;山间清泉与晨间露珠,变得多么珍贵。更不用说,故乡的邻居们,也不会一直住在我家旁边——阿公阿婆叔叔阿姨们,已有阴阳两隔的;儿时小伙伴们,都远走天涯,有的是远嫁,有的是自己在远方谋生。留守故乡的,少之又少。
故乡的山林里,大树旁,稻草间的嬉戏,真的就变成了回忆。只能期待将来有机会时,再和邻居朋友们一聚,一起把这个记忆捡起来,这样才算是真的有趣。
词不达意,未尽情绪。就当是毫无意义的碎碎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