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我们每个人对它的追求都是不过分的,在爱面前,人人平等。但这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对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高等物种的一种考验。
什么是高等物种具备的特殊能力,在我看来,无非就是“谦让,理解,退一步,包容,奉献”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想做好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一个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就必须懂得在“被爱”的程度上做出让步,无论是是年龄大的还是小的那个。我们这里不去谈父母的做法,只是单纯从孩子这个“被爱”的主体出发。这是必然,因为这个世界上本就没什么绝对公平的事情,所以也怨不着父母什么。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自身的改变出发。而这种改变可以是思想上的,也可以是行动上的。
当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可以“风轻云淡”地去看待这种爱与被爱的关系了。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妹妹,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和他去争宠的。不仅如此,我还会把爸妈遗漏掉的关心加倍的弥补给他。还会像师父对徒弟那样,将我毕生所知所学全部传授给他。这样做,势必会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全家人都会不知不觉的把目光聚焦到弟弟妹妹身上,而对我的爱和关心就会相对减少些。不能说我不需要这些,只是我对家人的“爱”又有了新的定义罢了。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面临着两种局面:一种是被宠的无法无天,不懂得满足,而另一种则是满怀感恩,总想着回报和奉献。但更多情况下的结局还是后者。
此言并不差矣,因为在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没有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所做出的很多行为都是幼稚的。所以,即使最终的结局是前者也无可厚非,因为在经历一些事情以后,这个孩子就会很快的成长起来,逐渐向后者转变。但你如若假想一种情况,身边有一个总是和你争宠的人,你们之间的关系被嫉妒和恨充斥着,那出现后者的概率就少之又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环境影响人,甚至会改变一个人。在一个满是“火药味”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或许他们只相信“越自私,越能被爱”。
仔细一想,这种想法里透漏着一个人的可悲。当他认为自己只有自私的去争取“被爱”才能得到爱的话,那他一定是一个非常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人。这也证明,他的身边更多的还是“敌人”,是那些他羡慕和嫉妒的一群人。
这么多年了,我自己也算是活得不明不白,但又挺明白。在我看来,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爱,其次是懂得奉献爱,最后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如果因为“争宠”而弄的自己颜面尽失,那只能成为别人唾弃的对象和笑柄。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尊重的人,他也不配拥有爱。
在“爱”面前,人都是自私的。我从不否认“越自私,越能被爱”,但如果你选择无私,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爱,难道这不值得去尝试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