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又到中秋了,满街飘着果子、月饼的香味。… 
      小时候,月饼是自己做的。过十五的前几天,家家支起锅灶,把攒了很久的油、面、糖拿出来,竞相展示烙月饼的手艺。孩子眼馋地瞅着锅里的月饼,心下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几乎每个孩子都说自己家的月饼好吃。他们那点小小的自傲是很可以理解的。我也不例外。母亲是烙饼好手。在我眼里,她可以和面点师傅媲美。母亲做月饼最大的特点是在饼上印图案,做图案的工具是大小两把梳子,梳子一平一立,一点一抹,上下翻飞,饼上的花鸟鱼虫赫然显现。 到十五时与小朋友比月饼时,令他们羡慕不已。烙饼还需掌握火候,烙出的饼以焦黄酥脆为上乘, 当然这绝等功夫,母亲是当之无愧的。现如今,有电烤箱,有专门烤饼的小店做工精美味道自不必说。做饼无需再用锅灶 ,可我还是爱吃家做饼。爱十五做月饼的忙碌与热闹的气氛。前些年,住平房的时候,每逢十五,母亲还把她烙饼的大平底锅搬出来, 在院子里支起锅灶给孙子们烤饼,劝她,她说,孩子们回咱村里没个稀罕物,趁我还能做了,就给孩子们尝尝鲜,买的饼能有这味道。看着母亲执拗的眼神我不再劝了,母亲说得对。望着油烟里母亲飘飞的白发,我猛然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妈妈的味道’。就让妈妈的味道延续到孩子们身上吧。 
    中秋,还有一项活动必不可少,那便是“贡月亮”。  晚上八点多钟,月如圆盘,黄澄澄地,悬在天边。(这样的月亮是“月亮吃好了,给人的赏赐呢“,奶奶常这么念叨。)当院里摆一张小桌,圆盘里盛上瓜果、月饼、这即是献月。献月时,不能大声喧嚷,否则会吓跑月亮。遇上阴天,大人们就要责怪自己的不虔诚,也会怪怨孩子们的闹腾。我们就悄无声息地瞪大眼睛等嫦娥、玉兔显形,直至哈欠连天。每人才分得一块饼,一颗苹果或梨。那时生活比较贫困,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拿到饼与果子,舍不得吃,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再收拾起来。如此反复直至月饼干硬,水果失去水分,才慢慢吃掉。现在的孩子们可是幸福多了。日日有瓜果吃,不必等到十五:月饼就更不稀罕了。 
      我们成家后,中秋节的聚餐挪到中午。一吃完饭,父亲就催我们快走,回婆婆家,在婆家度过中秋夜。二十多年了,我没再与父母一起共度中秋之夜,献月亮也是在婆家,童年与父母“献月亮”永久地封存在记忆里了。
      今年的中秋,不会再有老父亲的催促了,也不会再有酒桌上的大嗓门了。这连阴的秋雨掩了我们的思念与悲伤,没有老父亲的中秋节,我们会好好的,好好的。
      街边淡淡的果子香、浸透着油烟味的月饼香,书包里裹了四五天的果子香,连同老父亲的愿望,都包裹进我的记忆里,细细珍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