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婚姻既不狂热也不仇恨。在许多婚姻的定义中,我个人喜欢这个:“婚姻是一种被官方承认的友谊”。友谊之爱比激情之爱更适合婚姻。
人有没有完全变老的一个标志,就是还问不问“为什么?”
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旦问出为什么,就越难回答。比如: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存在了几千年,衍生了无数哲学流派。而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越可能隐藏着惊人的奥秘。比如,牛顿只问了一个:为什么苹果会掉下地而不是飞上天?就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几乎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却又真难回答啊。
为了爱?这是很多人用来结婚的名义。荷尔蒙充足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弄明白一个事实:纵观人类历史,结婚极少与爱情有关。在古希腊,充满激情地迷恋一个人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与婚姻和家庭生活并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那是在两个男子之间的非性之爱。
在漫长的婚姻历史中,人们都是为了生育和财产而结婚。将浪漫的爱情纳入婚姻的必要元素,在英美也是近一百年才开始的潮流。看《唐顿庄园》就知道,即使在“一战”前,为了浪漫之爱而不顾身份地位,也是让人不屑的行为。唐顿庄园的伯爵,娶了家产万贯的美国富翁之女,就是为了维系庄园的庞大开支。先谈地位和财产和匹配度,再谈感情,这才是长久以来,人们眼里正常的婚姻——结婚,只要有一点爱就够了。
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主要依赖两个条件:个人主义和经济的发达。一个人只有摆脱家族和贫穷的控制,才有可能在结婚时,任性地只选爱情。如此看来,为爱结婚,是个人主义的胜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我们身在好时代的福利。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因爱结婚的条件更为苛刻,并不代表,回报就高。相反,可能让人更失望。
社会心理学者莎伦·布雷姆通过大量的案例追踪,在《亲密关系》中揭示:基于爱情的婚姻常常令人困惑和难过;纯粹为爱结婚的婚姻,更容易离婚,结合了现实利益的婚姻,更稳固;自由婚姻的满意度在婚后2年就开始大幅下滑,而包办婚姻的满意度,起点虽不高,却是相对稳定的上升状态,在婚后5-10年,远远超过自由婚姻。
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证明自由和世俗幸福的关系并不大。自由并不保证你幸福。以为自由是康庄大道的,那必定是深刻的误解。要不要自由和要多少程度的自由,完全取决于个人价值和信仰。
现在的人不可能为了包办婚姻那一点满意度而躲避自由婚姻的痛苦。但纯粹为爱结婚,听起来也有点滑稽。张爱玲曾打趣说:“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
急于结婚的人,应该在追求其他的东西:安全感、财富、繁衍、占有欲、社会认同……等等。为这些也没什么,爱并非凌驾于一切之上,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中,都可能有比爱情更紧急的任务,都可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为各种看来奇怪的理由结婚。我就认识为了十万元彩礼给弟弟买房子而结婚的,为了经济适用房指标而结婚的,为了拍婚纱照而结婚的,为了意外怀孕而结婚的,为了年满30而结婚的,为了下班回家有人做饭而结婚的,为了有人照看父母而结婚的,为了变动工作而结婚的,为了户口而结婚的,为了满足常规的性欲而结婚的。
所有这些结婚的理由,都比爱来得确切和实在。如果说无爱的婚姻没有根基,纯粹为激情而结婚也不牢靠。假设两个年轻人在恋爱颠覆时期结婚,在婚后没有孩子、经济利益等将他们牢牢维系在一起的现实因素,这段婚姻的命运就和任何一段恋爱是一样的:在几年后就可能寿终正寝了。
我们都想要天长地久的爱情,但爱情有其自身的寿命却是不争的事实。“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让婚姻蒙受了太久的不白之冤。当两个人褪去了最初的迷恋,开始争吵和厌倦,也开始应付不了生活的各种压力时,就自然接近分手了,和是否结婚没有太大关系。相反,因为离婚比分手的成本高,婚姻倒是有粘合爱情的作用。正如朋霍费尔主持婚礼所说:“不是爱维持你们的婚姻,从现在开始,婚姻将维持你们的爱情。”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经济上自给自足,一个人过得不错,没有生孩子的强烈紧迫感,对情感质量的要求又高,要的是一段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不迷信捆绑的一生一世,那么,还真的很难找出结婚的理由。
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写的《美食,祈祷,恋爱》让她一跃成为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在这本书中,她简单又诚实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结婚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想要婚姻和孩子?她离婚后成为一个不婚主义者。后来她有一个非常相爱的男友,两个人都憎恨婚姻,他们发誓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绝不结婚。不过讽刺的是,美国国土安全局以“出入境过于频繁”拒绝她的外籍男友再进入美国,而男友要拿到长期签证的唯一方法就是:他们两个必须结婚。
对于要再次结婚,她感到沉重与恐惧,可她还是那么爱他,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她一边陪着他四处漂泊,一边说服自己再次进入婚姻。签证只是一个外在理由,她自己也要一个。
和我身边的女生一样,吉尔伯特的姐妹也有许多恐婚的。她的一个女友在结婚当天问妈妈:“是不是所有的新娘,在结婚那天都会如此的恐惧呢?”新娘的母亲一边为女儿整理裙角,一边安静地说:“不。只有那些脑子还能思考的新娘才感到恐惧。”
写作的人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因为不得不结婚,吉尔伯特又写了一本专门探讨婚姻的书:《承诺》。她写道:“我对婚姻最深的恐惧,来源于我害怕它对我们的改变,远比我们对它的改变还多。无论我和他是怎样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产线上,我们都会被塑造成一个模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模样,但是对我们自己全无益处。”
最后她还是结婚了。她认为男友说得对:婚姻就是一个游戏规则,那些人制定规则(为了拿签证必须结婚),他们两个遵守这个规则之后,然后就回到家,他妈的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我们去问“为什么要结婚”,这背后可能没有什么惊天的奥秘。为了繁衍、为了抵抗生活、为了过得更好、为了不孤独、为了幸福,这都是人类最重大最实在的几个诉求。
我对婚姻既不狂热也不仇恨。在许多婚姻的定义中,我个人喜欢这个:“婚姻是一种被官方承认的友谊”。友谊之爱比激情之爱更适合婚姻。两个人如果彼此喜欢和欣赏,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结不结婚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对独立强大的人来说,婚姻就是两个人的城堡,99%的人婚姻标准是什么,关他们什么事。有这样的心态和能力,既不必害怕一纸证书给他们带来侵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捍卫;也不会因为没有证书就懈怠随意、拒绝宽容和忍耐,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找到这样一个人的不容易与珍惜。即便真的世事难料,两人的感情和目标发生了变化,也可以一别两宽,各自保重。现代婚姻最人性的地方也在于:这不是一条不归路。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网易女人
- 原文地址:http://dwz.cn/BfzX5
- 本文关键词:家庭管理,感情,婚姻,剩女,爱情,自由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转发,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
推荐阅读 ====== 请点击蓝色文字
关于婚姻这点小事你是如何理解爱情和婚姻的?这篇文章给你不一样的视角,开来看看吧~~~
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想象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你和你的父母对于“你”这个公司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占有一定股份,他们有权利发言,有权利表达观点,而你也有义务认真倾听、考虑。但记得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