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第十天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杨伯峻译:孔子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在雍也篇,孔子终于明确给仁下了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里仁篇,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忠恕也可以看做仁的另一种解释。孔子看来,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已经是高于仁道的圣德了,连尧舜都难以做到,而践行仁德只需要就眼下的事实一步步就可以做起。那么孔子认为最高的道德中庸,和仁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仁者,知者,君子三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两个问题,先放在这里。
既然仁可以从眼下的事实做起,那么孔子就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行了仁德。在雍也篇,孔子用具体的实例向弟子阐述了哪些行为是践行了仁。如桑伯子的“居敬而行简”,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除此之外孔子还直接教育弟子,如叫家里的总管原思将多给他的小米分给邻里乡党;不要夸耀自己;做人要正直;要文质彬彬;他还鼓励忠弓只要是人才,不应因为出身贫贱而舍弃不用;告诫子夏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还指出知者要敬鬼神而远之,而“仁者先难而后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那么遇到仁德的人,是不是要故意设置陷阱叫他救人呢?孔子批评道,“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害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这让我想到了钓鱼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