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普准备随老公自驾去西藏。去之前她很是纠结了一番,既担心她儿子在家里不好好学习,又为自己不能分担父亲生意上的烦恼而愧疚,可她心里还是挺想去的。为此专门给我打了电话。
我帮她理了下头绪,发现她的思考方式是不敢独自享受快乐,认为家人有事要忙要处理,而自己去玩仿佛是一种背叛似的。她说以前和老公外出旅游都是背着儿子的,会撒谎说出去谈生意了,而儿子也猜出他们是出去玩了,在家里就特别不安生,总嚷嚷要出去透透气,说凭什么他们就能出去?弄得她更不敢对孩子说实话了,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我问阿普,她是否会在老公和儿子心情愉快时表现出不开心?她说经常会这样,如果他们不是按照她希望的那样做,一个劲地穷开心,她就会非常生气。有时老公正神情愉悦地和她热聊一个话题,她会直接截断他:“你那么说人有什么用?人家和你有关系吗?”她也会在孩子准备大快朵颐时,不断地纠正他的吃相和坐相等等,弄得他们很沮丧。她觉得很委屈:这不是在为他们好对他们负责吗?
阿普的“病根”来自原生家庭。阿普的妈妈是个非常勤劳但愿意指责孩子的人,只要对孩子们一开口讲话,全是他们的各种需要改正的缺点。妈妈平时非常忙碌,基本不开玩笑或大笑。成人之后,孩子们对妈妈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熟悉,阿普和弟弟妹妹一有开心快乐的感觉心里就会升起不安。他们不觉得快乐的氛围在家庭中有多重要,倒是对纠正伴侣或孩子的“问题”充满兴趣。
我建议阿普放下不安,面对自己的需求,试着去拥抱快乐——去西藏,也试着相信孩子愿意给她快乐——支持她去西藏。结果如我所料,面对她的坦诚,她儿子直接就举双手同意了,表示她尽管放心去玩!瞧瞧,这就是阿普原来描述的“不懂事的孩子”,只要让孩子参与其中,他会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让妈妈快乐的!
这次,阿普不再隐瞒快乐,建了一个一家三口的“幸福家庭分享群”,将这次出行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放在群里与儿子分享,儿子也把自己在家里的良好表现发到群里,一家人第一次体会到分享快乐的愉悦。
这还不算完,阿普昨晚又不安了,说一想起父亲生意上的事头就大了,觉得自己好像在置父亲于无顾似的。我问她在家里是否能够帮得上父亲的生意?她说不能,原来该帮的都帮了。我说父母应该是希望她快乐的,只是会有自己的要求和判断标准,可最重要的是她自己的标准。如果她的不安对父亲的生意有帮助,她尽可以这么做;如果于事无补,即使是她自己的事也要放下,毕竟人生短促,浪费太多时间在不敢和不安上很不值得。阿普长舒了一口气,说这回心里没负担啦,终于可以不用提心吊胆地进藏了。
不敢快乐也不愿意让家人快乐,这实在是亲密关系中的“酷刑”,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时时被侵略剥削的“牢笼”里,放他们出来吧,不要以爱的名义再欺负人了!
你是个有勇气的人吗?你敢享受快乐吗?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