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的话题源于一则读者留言,大意是——
“人到中年,发现在单位渐渐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离职呢?”
一般来说,对于该类问题,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分析背后的信息,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
一、
说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三年多前的一位来访者张先生是一家高校的老师,当时前来咨询的时候,他已经快40岁了,和很多人一样,张先生觉得自己这把年纪,在单位里似乎“可有可无”,不太受重视,便萌生了辞职的想法,但又担心自己过于冒失草率,便前来向我求助。
随着咨询的展开,一些背后的信息渐渐浮出水面:
1、张先生刚进学校那会儿,做过两届的辅导员工作,但是很不幸,张先生对人际关系敏感度低,做辅导员感觉很心累;
根据张先生的描述,在做辅导员的几年里,是他最为心力交瘁的阶段:每天提心吊胆,千叮咛万嘱咐,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这是张先生最为不擅长的部分,尤其是面对女生寝室错综复杂的人际矛盾时,张先生总感觉力不从心;跟进学生的论文答辩工作,需要为学生的论文把关,等等。
两届辅导员做下来,让张先生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比起与人打交道,还是和事务打交道比较单纯。
不过,这也只是他的自以为。
2、行政工作的琐碎枯燥,很快让张先生失去了工作动力;
辅导员期满,校领导找张先生沟通,张先生选择去了行政部门。
这下总算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纠纷和矛盾了,但工作内容的琐碎枯燥,很快让张先生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就在工作后的第10年左右,是张先生最渴望跳出来的时候。
可是往哪里跳,是让张先生极为纠结的部分。
二、
事实上,不论职业定位还是转型,本质上都是要从能力为起点进行分析,也就意味着,你现在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达到想要的路径。
在能力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张先生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职业道德感强,内心的标准较高;
撇开高校行政事务类工作,作为老师而言,想要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发论文评职称,一旦获得了副教授的头衔,基本上在高校环境中,就能获得不错的经济回报了。
可张先生对于这件事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他觉得参阅其他文献及摘抄的行为都是他看不上眼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凭借真正的本事写几篇原创度高的文章发表,而且张先生对于付费发表论文的事情非常反感,他觉得这种行为都是“沽名钓誉”,是他自己所不齿的。
2、为人处世较为清高,群众基础弱;
回顾张先生的过往经历,他在学生时代可谓“风光无限”,他在系部排名中稳居前三,又是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学习考试这个部分,张先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来到工作岗位之后,张先生也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喜欢读书,不太喜欢闲聊也不擅长闲聊,同时对于同事间的喝酒撸串这些事情更是不热衷,所以工作的这些年,同事们觉得他为人清高,不太好接近;他觉得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看几本书,所以同事们渐渐疏远他,在他看来倒也能落个清静。
所以不难想见,在单位里,张先生是颇为“特立独行”的那类人。
3、向上管理能力不足,常常“好心办坏事”。
促使张先生想离职的一个导火索,就是张先生在承担领导安排的工作时,没有主动汇报和沟通的意识,缺乏向上管理的能力,做出来的结果和领导预期有偏差,事情做了但并没有良好的反馈。
这是让张先生倍感受挫的地方。
等等。
通过咨询进程的开展,张先生想离职背后的信息逐一显露出来,于是另外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跳槽,往哪里去?
三、
站在可行性的层面分析,一个人想要成功转型,相应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明显的优势能力,同时缺乏资源和机会,最现实的路径就是,通过兼职去感受下目标职业的真实情况,再做决定。
在咨询中,张先生提出自己对教育行业很感兴趣,但问题在于,他不知道如何入手。
我建议张先生不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一家机构应聘,感受或体验下真实的职业状态。
张先生采纳了我的建议。
很快,在咨询结束后的第二年暑假,张先生恰好在一次活动中结识了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张先生缜密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让负责人很是欣赏,便邀请张先生在暑假期间在机构担任一些工作。
但不做不知道,做了一段时间,张先生才发现,自己和这位负责人的价值观及理念部分不太合拍。
一切又回到了那个部分,就是张先生的职业道德感较强,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者色彩,对于商业部分,张先生并不能全然接纳,并不能完全认同负责人的很多做法,于是合作无果而终。
好在那个时候的张先生没有冒失离职,这一段尝试失败之后,张先生回到了学校继续他的教师工作。
不过在现实中经过碰撞和摔打的张先生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渐渐明白了,我当时在咨询中和他强调的诸如“自我认知”、“主动沟通”、“向上管理”这部分的能力,他终于接纳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很多路其实是不太能够走通的。
与其如此,倒不如从眼下的工作出发,尝试完成的更好。
当张先生的认知和心态发生了转变之后,如今他的工作也渐渐有了一些起色。
前不久他还和我们反馈说,幸亏当时我这边拉了他一把,在他看不到希望迫切渴望跳槽的时候,进行了理性的第三方视角的剖析,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盲区,才不至于做出冲动的决策,才有了今天的改观。
四、
不知道这个案例,是否对你有所启发呢?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不顺的时候,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冷静下来,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什么时候开始渐渐被边缘化的?
之前有过机会吗?为何没有抓住?
自己有哪些不足?
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等等。
要知道,人在忙碌的时候、得意或失意的时候,是很难进行深度思考的,也很难对自己作出深刻的剖析:一是没时间没精力,二是经历不到,难以想到。
而等把“刺激”分析明白、分析透彻,我们会发现:人生总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时刻修炼“选择力”,才能具备更大的机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当然,如果你一个人无法想清楚,也欢迎和我们预约一对一咨询。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