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福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倍加怀念为抗战胜利牺牲的先烈和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先贤们。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时,常听大人们讲起抗日英雄范秉衡的故事,说村西就有他的纪念碑。当时年少无知,还经常和伙伴们好奇地在碑上和周围玩耍,虽有些懵懵懂懂,但对范英雄也留下了些许印象。
我的老家——邢台市信都区将军墓镇内阳村,2015年曾编发第二本村史《内阳史话(续)》时,我有幸对这座纪念碑和范秉衡的英雄事迹有了详细了解,为之感动之余,激发起记录英雄事迹的强烈愿望。
村里这座“范秉衡烈士纪念碑”,也称“精神不死碑”。庄严肃穆的碑身正面,上端镌刻着朵朵云团,中间有一枚鲜红的五角星,顶端有“永垂不朽”4个篆字,中心为"“范秉衡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碑身背面顶端有“精神不死”4个篆体大字,下面是碑文,正文如下:
“范秉衡,男,又名范桐。1916年出生于吉林省双城县,1935年双城师范毕业后到北京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11日在与日寇作战中光荣牺牲,生前为邢西县委组织部长。”
抗日英雄范秉衡家是吉林省双城县有名的大财主,资产丰厚,家境优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家乡涂炭,民族危急,国难当头。1935年,19岁的他,满怀救国热情,心系国家安危,在老家的学校里暗地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受到地下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和抗日斗志。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毅然带领一批进步青年离开家乡,到北平去寻找党组织,并继续上大学,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曾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强,敢冲敢干,表现突出,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吸收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并委以小队长重任。
1937年春,党组织为了他的安全,经“民先”介绍其到山西省民训干部教导团受训。毕业后,委派他到盂县中学工作,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民运部长。1937年10月任榆次县“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团体)工作团主任。
1937年1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后第二天,一二九师党委即派他到榆次县任分区委书记,并利用他“牺盟会”工作团主任的公开身份,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
1938年4月,中共榆次(路北)县委成立,范秉衡担任县委书记。同年6月,为巩固路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范秉衡率人首先在长凝镇高家山村建立了榆次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并迅速成为当地革命核心,直接推动了周边30余个村庄建立党组织,形成抗日斗争网络,点燃了榆次东山的革命火种。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游击战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支持,使榆次的抗日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同年11月,他创办了党报《轰炸机》,宣传抗日救亡精神,发动群众参战,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组织人民、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
1939年初,范秉衡率八路军工作团进驻高邑县,任中共县委书记。他到高邑城西(县城及以东为敌占区)宣传组织抗日方面很快打开了局面。
1940年6月,范秉衡调任邢西县委组织部部长,与县委机关一起常驻邢台县内阳村。
1941年2月11日即正月十六,他和宋家庄区委书记赵平一起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冒雪到雀寨村开展地下工作,由于汉奸告密,正在一处楼房召开秘密会议时,突然遭到大批日伪军包围,范秉衡为吸引敌人、掩护其他同志安全撤离,义无反顾地迎面冲向敌人,其他同志都安全转移,他因寡不敌众,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后来八路军大部队赶来,将敌人打跑。战斗结束后,赵平亲自参加了清理战场、收敛遗体、安葬英灵的全过程。
范秉衡同志在抗日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组织安排将其安葬在当时的邢西县委县政府驻地内阳村,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立碑撰文予以铭记。
他的墓碑,1982年7月被邢台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并于2019年7月,按原碑文加大碑体,重新为范秉衡烈士立起更加庄重大气的纪念碑,以昭示后人,世代铭记!
范秉衡烈士长眠于内阳村,内阳村世代人民敬仰爱。在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召下,内阳多项工作都走在前头,成为红色样板村。新中国成立前,内阳村有150多青壮年参加革命工作,其中5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0多人参加革命军队,29名军人分别牺牲在全国各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4人随军南下;1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1人成长为地师级领导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详细了解范秉衡烈士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后,被他的英雄壮举所感动,便下决心要把他的英雄事迹写出来,传承下去,以激励后人。
于是,我便怀着崇敬之情,深入调查了解、认真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事也凑巧,当我把此想法与在县人大工作的同村老乡李芳恩进行沟通时,他惊喜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遇到了当年和范秉衡一起与日伪军搏斗的战友、老革命、老领导赵平。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建国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赵平,从天津市人大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得闲由河北省人大的同志陪同,回故里邢台县崇水峪村省亲。邢台县人大接待了他们一行,由于老领导多年没有回过老家,见到了家乡人特别亲切。席间与大家亲切交谈,询问了在场每个人的情况。事也凑巧,当得知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张风堂是北小庄雀寨村人、办公室副主任李芳恩是将军墓镇内阳村人时,他激动地给众人讲述了一段难以忘怀、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详细讲述了范秉衡当时与敌博斗的悲壮一幕!那情景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在邢台县档案局工作期间,曾翻阅过《英名千秋——邢台县革命烈士史料(一)》一书。书中有范秉衡烈士的英雄事迹,但只是寥寥几语。2021年,我依据调查结果、查阅的资料、结合赵平老领导的叙述,几易其稿,撰写了《精神不死——范秉衡》一文,先后在《邢台日报》、河北省档案局的《档案天地》刊发,也载入了内阳村编印的村史资料《大美内阳》一书,引起了一定反响。
无巧不成书。2024年8月18日,我回内阳村参加“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授牌和《大美内阳》一书发行仪式时,巧遇我高中同学、鹿泉开发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王一弟专程来到内阳参加这一活动。那天,她和她原机械四厂的好友赵建芹一起搭乘我的车。闲谈间,得知赵建芹是赵平的堂孙女,便说起了范秉衡烈士的故事。她听了非常感兴趣,说她在天津工作的二爷赵平当年回老家的时候,不止一次讲述过范秉衡烈士的故事。希望能要两本《大美内阳》,其中一本寄给天津二爷的家人留念。
无数民族英雄,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新中国。光阴似箭,八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饱尝幸福生活同时,要永远不忘革命先烈,永远传承红色故事,永远传承革命精神,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奋发向上,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