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有些诗和有些场景,诗可以表达,画却无法画出来。
纸张的大小是有限的,但是怎么画下无穷山水天空?
对于国画来说,这当然不是难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轴画卷,从上往下展开时,我们最初看到的留白,就是画家留给我们无尽想像空间的天空。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具体的地点——大漠,有具体的时间——落日时分,也有具体场景——有孤烟有天际若隐若现的银河。可是这要怎么画?每个人想象中的孤烟与银河都不一样,如何表达?
既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落日时分的大漠,那就留下空间,引人遐想吧。
比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何表现“云深”?大片留白之处,隐隐看到山的影子,这云有多深,可以自己想像。
在没有照片、录像的朝代,山水画除了表达情感,也作为一种记录形式,写实地把当时的场景描绘出来。
比如这幅南宋时期的《潇湘卧游图》。
当画轴从右往左缓缓展开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画家,为我们“拍摄”的一“部”记录长片:
采用远景拍摄的手法,把潇湘山水的山色空蒙,水到天际的景色全数呈现在眼前,开阔而大气,却没有把水波细细描绘,当时的水面,是平如天空之镜,还是山前有湍急的水流?远处江上的一叶孤舟,看似悠闲自在,可完全看不清撑船的人是不是正在和暗藏在水下的漩涡较劲,这需要观画的人自己的想像。
中国画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喜欢把所有看到的景象一一写实呈现,只用暗示的手法,让观众的遐想尽情驰骋。
我是冰娉,今后,将持续在我的公众号——“有本册子”中,分享我所知道的关于绘画背后的故事,和你一起“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