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小时候,在别人搬家留下的书里,老公捡到一本《大西北的宝石—克拉玛依》的画册,1988年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出版,那时我也就一岁他也就四岁。这本画册里除了概述城市的现状,主要通过照片展现了三十年前石油城的风貌。当时情景下克拉玛依就是个地广人稀,因黑金而起的工业现代化城市,有油田生产,也有城市建设,更有人文环境。勘探,钻井,压裂,采油讲述它的根源,学校,公园,副食品厂,商店展现它的发展。一片荒袤戈壁因为资源聚集起人来,克拉玛依就是“黑油”的意思。总从爸妈口里听到白碱滩、百口泉这些名词,老人说那时住哪住那没什么记忆,只是留下这些地名片段。偶尔从儿时的照片里能找到对克拉玛依的印象,试油处机关的亭子前有人工湖是个小公园留念,市人民公园跟爸妈划过一次船,三厂的供应站跟老爹骑自行车买鸡蛋。这些故事讲给现在我的孩子听就像昨天的事。

在新疆的时候,我们住的地窝子,因为我们是外来的单位,但当时克拉玛依油田的职工已经住楼房,家里还有喝红酒的高脚杯,他们的子弟在学校还是外面也算我们羡慕的少年。1992年我们随父辈迁徙回内地仍是居无定所,因为那会钻一采一都在甘泉,生产生活一个基地搅在一起,那几栋单元楼根本满足不了一下簇拥进来的职工家属们。在山上搭建砖房,开辟门前菜园,住窑洞,住活动房,住博客楼,哪哪都住满了人,甚至矿区的办公房子里,你家住锅炉队,我家住保养厂,有空房就有大人小孩住。小时候子校里常常转来新同学,操着五湖四海的口音,没多久就都同化了。唯一让我佩服的是班里小二就转来的阿柏,他的川普绝对十级,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岁了,愣是说不了油田普通话。

从1996年9月开始,我们就脱离甘泉乱糟糟的工矿混住的环境,搬到礼泉基地。我们钻一人用了四年时间,在礼泉盖楼房扩建,直到2000年我公婆家算最后一批从甘泉撤下来的。用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的童年快要过去的时候,我们也实现了在新疆时羡慕的家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油田就是个大家庭,尤其是油田的小区更是如此,如今更好的生活在西安,昔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石油汉子们都进入了大城市,那里有高层有医院和学校基础设施更齐全的小区,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