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一看朋友圈,全都是关于高考的消息。电视和电台也都在播放关于高考的新闻,从考场安排、交警护行、天气情况等全方位报道。送考家属声势浩大,鲜车怒马,旌旗当道。人民日报官网也是高调助考。
高考,俨然成为每年一度特殊风景线,一个重大节日。
而今年的高考,更是引人关注。因为疫情,高三开学一再推迟,高考的日期也是回复到和20年前一样的7月7号。除了高考本身,今年的疫情防护也使得高考的安排更为复杂。南方暴雨天气,洪水上涨,少数考点推迟进行。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能否脱颖而出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高考,对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是个分水岭,两三天的考试之后,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高考年年有,忧喜各不同。
掐指一算,自己参加高考已经20年前的事儿,大学毕业也已经是十几年。这日子,嗖嗖的过。尽管主观意识上有意无意的屏蔽了高考这件事儿,但是时不时还能梦见考试,梦见高考,有做不出来的题目时,还急得浑身大汗淋漓,醒后心有余悸。
尽管近日山东各地有爆出高考替考,顶替上学的丑闻不断,但是对大多数普通孩子,高考仍是一条可以改变生活轨迹的路线,而这条路线靠个人努力是可以实现。就我个人而言,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从小在边远山区的小镇长大,我属于纯野生放养模式的。家里祖上是地主,所以父亲在初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被取消了上学的资格。但是父亲为人聪明,在努力营生的同时,自己读书看报,见识远超过周边的同辈人。只是闭塞的环境,有限的信息,让父亲也搞不明白高考,大学这些事儿。但是他有一个纯朴的理念,读书总归不会吃亏,所以家里经常来往的客人里,有很多会格律诗词对联的人。耳濡目染中我从很小就接触到一些声韵启蒙。当然,父亲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劳作之余,把我抱在膝盖上,一字一句的教我背诵诗词。这些诗词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在某个场景中,那些句子会脱口而出。
除了这些,小时候镇上邻居中有两个是上了大学。一个是我家隔壁,一个大哥考上医学院,但是和我们年龄差距太大,而且这大哥是不轻易出门,所以我并受大多的影响。而另一个叔叔,我没有见过。据父辈们说,当时是上海交大的老师,直接跑到我们街道上,冲到他家里去面试,然后就把人直接带走了。他妈妈当时被那个架势吓坏了,以为儿子犯啥事儿了被公安局给带走了,哭了好多天。除了这两人,很长时间里我们小镇上在也没有出过大学生。有寥寥几个上了高中的人,很多连预考都没通过,也就无缘高考。而有幸参加高考的人,全军覆没。听他们描述高考的场面:有人睡着的,有人急得流鼻血的。听这些哥哥姐姐们描述,小时候很多我一直有个困惑:高考是啥?高考有这么魔性嚒?
高考真正对我有印象的第一件事儿是在我7岁的时候。八月份暑假某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客人是我父亲的结拜兄弟,我们尊称为义父。义父是带着他大儿子过来,大哥那年高考考上了武汉大学精细化工系。大人们讨论了哪些内容全然不记得,我只记得了考上了大学这几个字眼和眼前的饭菜,其他的全然不在我的注意范围内。
小学时期是懵懵懂懂中混过的,仗着聪明,成绩一直不错。而当时三姐已经上了初中,偶尔的教些英语单词和简单句子,有时候,就用这些鸡零狗碎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收获他们的羡慕,满足自己小傲娇情绪。
真正对高考和上大学这个事情认真的考虑是上了初中之后。初一的那年,义父的三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考上清华这个事在九十年代初在一个偏远小镇上显然是个重大事件,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原来学习好还能这么牛逼的去北京上学,这么远,还在首都!!三哥在清华上学期间和我保持了通信,他给我描述大学生活,寄他们学校生活的照片,其中两张照片给我巨大的冲击:一张是清华的礼堂,一张是清华二校门。这些经历对我学习生活产生了正向引导作用。无需别人的监督,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从初一开始住校,极度专注和自律的开始学习生活。我当时纯朴的想法是我要跟随三哥的脚步,去外面看看。
当目标明确之后,学习成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初中阶段,自己从来不是学习最用功的那种,但是学习效率却非常高效,所以还可以兼顾其他学校的各种事务,看各种杂书,参加各种活动,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霸。中考以优异成绩考上省重点高中,初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
高中的学习紧张而顺利。省重点里各种牛人汇聚,所以各种PK无处不在。按照老师的说法,进入我们高中,一只脚已经进去大学,关键是看另一只脚要跨进哪个大学而已。学校有个传统,期中考试非常难,出题老师会把高考相关内容融合到各个年级的期中考试。曾经有个光荣事迹是全班期中化学考试的平均分52分,老师还安慰我们说“没关系,现在老师52分,高考你们就可以92分了,另外期末我会考简单的,你们回家可以和父母交差了。”
高中时学校是全寄宿制,所有人的生活天地就是学校的一亩三分地。学校食堂外边有宣传栏,每年高考季,学校在广告栏张贴高考录取红榜。我们喜欢端着饭盆,边吃饭边在广告栏里看录取名单里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名字和大学名字,一边暗自揣摩自己能去哪里,学校会是啥样子。
我们高二那年,学校的高三文科班考出了全省的文科状元和第三名,理科班考出了第四名和第七名的成绩,全年级的成绩斐然。而这些学长学姐,大多都认识,甚至和学长们一起争抢过踢球场地。正因为这种熟悉的关系,对于我们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促进。高三时我们课余的讨论,除了足球联赛和新闻,考哪个大学也逐渐成为一个主题。我们不讨论能不能考上大学,而是考哪所大学。
高三的日子平静而规律。真正的高考前一个月,学校按照传统,组织了一次周边旅游。考前一个星期,直接放假,让学生休息。
当真正的进去高考考场时,我们大多数人是平静的。学校不允许家长来学校陪考,而当年父母们远远没有现在的家长这么紧张,所以没有高考围观的。
考试过程平淡无奇。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给高三的考生提供免费的营养加餐,早中晚的菜极其丰盛:硕大的完整的红烧鲫鱼,巴掌大的走油肉,牛肉,鸡蛋,各种花色的菜。学校一直强调,吃好才能考好。
当七月九号交卷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当时唯一的念想是:妈呀,我终于高考结束了。
是的,高考结束了,人生的第一场大考结束了。
回到宿舍时,各种牛人各种表现,喜忧参半。有喜形于色的,有满面愁容的。我清晰的记得我们班长考完之后,在宿舍里嚎啕大哭,伤心至极。除了在边上默默陪伴,当年18岁的我们,在担心自己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一个从同一战场下来的考试失利者的情绪。
高中生活的所有的情绪在离校前的几天被充分发泄,一群年轻人,心无旁骛的喝啤酒,打台球,玩街机,用一时的痛快,极力掩饰我们对于未知高考成绩的慌张。而夜深时,我和好友挤在小床上,轻声讨论志愿填报,憧憬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孩子。
当志愿填报结束后,拖着行李,和好友们挥手告别时,我知道我的高中时代结束了,我们一起的高中时代结束了。真的结束了。
我的高考就这样被我一个人扛了过去,没有家人陪伴,志愿自己选择,当年的自己独立而自信,不觉得高考有啥了不起。只是后来父亲告诉我,当年他们在家里他们很紧张,只是帮不上忙,所以他用他的方式,杀了一只鸡,祭拜祖上,保佑我考试顺利。
高考最后的结果,我没能追随三哥的步伐进入清华大学,但是结果也还是顺遂人意,考上上海一所名牌大学。
当我从学校把通知书从学校拿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父亲和一大家子都在家里等着我。看着家人们传看通知书的时候,我心里升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那是一种通过努力达成的满足感。
父亲跟我简单的说了一句,“达弟,今天我心宽入如席”。那天,父亲破天荒的在饭桌上给我敬酒,用成人之礼对待我。
在我大学开学前,一向低调的父亲,给我举办了隆重的升学宴。他自己草拟了一副长长的对联,描述他的期许和经历和对我的期盼。父母经历了很多的时代完造成的生活委屈,他们隐忍了大半辈子。那天,是他们生命的高光时刻,响声属于我平凡的父母和家人。
以此纪念我的高考经历并感谢我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