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但是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绝对是我们都绕不开的一道坎。几乎成年人,都有在午夜时分被压力掏空身体,心酸落泪的一刻。
另一方面,虽然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家对于心理问题不在“闻之色变”,但是谈到如果某某人去看了心理医生,依旧免不了神色古怪地指指点点。
与之相对的,是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群,逐渐增多。根据2014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竟然高达2.1%,而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中国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心理医生,在每年8万自杀未遂者中,被进行心理评估的还不到1%。
如果这些脆弱的生命,能顾早一些被发现、被疗愈的话,那么,结果是不是会有不同?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更充实快乐,让你爱的人学会爱自己,那么不妨读一读这本《家庭心理百科》。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是韩国10位一线心理精神科医生,他们从这些年遇到的真实案例或咨询过程中患者的问题出发,结合各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集结出这一本韩国国内前所未有的“百科全书”、“每个家庭必备的急救医药箱”,让普罗大众获取简明、易懂的心理学知识。
我个人最推荐大家阅读的内容,其实是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作者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类毕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从生到死,埃里克森将人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首要的发展任务。只有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迎接下一个阶段的挑战。
换句话说,只有每个阶段的任务能够顺利解决的话,那才可以促进我们”个体后续的顺利发展”。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到了30多岁,还不愿意离原生家庭,不愿意独立生活,甚至惧怕和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那很有可能是TA虽然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心理尚处于婴儿期,没有和父母或者扶养人建立信任感,从而影响TA去探索新事物,也不愿意去相信其他人。
或者尚处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身份认同,过高或者过低地看待自己。
所以到了21——40岁的这一阶段,他们也会希望对方时刻照顾自己、理解自己,如果对方无法时刻将自己“捧在手心”,那么就会选择结束关系。
遗憾的是,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培养亲密感”的话,我们也就很难在此后的阶段中活出有创造性的灿烂人生。
时间的钟摆到了40岁,如果这一段时间,你拥有了美满家庭和引以为傲的工作能力,那么恭喜你;如果你既没有工作,也没有组建家庭,则很有可能沦为“隐蔽青年”,只知道啃老或者深陷自我世界,慢慢被社会边缘化。
何谓“隐蔽青年”?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日语“”Hikikomor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里蹲”,指“人于某称程度狭窄的生活空间中不出社会的意思”。
而我们宅在小天地里越久,就越会选择自我封闭,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学上就有“花盆效应”这一概念,,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浑浑噩噩、安于现状。
如果你家中也有类似的亲属,那么就建议他们还是要解决上一阶段“亲密感”的任务,尝试走出家门,增加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如果能从体会到新的乐趣和体验,就会找到重启人生的有效方式。
如果有机会,建议你读一读这本《家庭心理百科》。也许睡前枕边的浅浅一页,就能“让明天的你更充实快乐,让你爱的人学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