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啊,菊花入画是最晚的,比方说梅花儿,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画了,竹子和兰花,直到唐朝开始有人画。只有菊花一直要等到晚唐五代,才有人把它纳入自己的绘画题材之中。菊花虽然入画吧,但是它入诗却是比较早的,你比方说在楚辞之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这样的诗句,其实就已经奠定了菊花高洁的形象了,不过菊花要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地位,还不能只靠离骚,他最重要的知己,陶渊明是真正把菊花推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上来了,(陶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辞官归隐,就在庐山脚下种菜,种菊,饮酒,吟诗,过上了独立而安的生活。那也正是从陶渊明的赏识和写作开始,菊花奠定了自己恬淡隐退的性格,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典雅》)那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陶渊明所写的菊花诗中最著名的那一首饮酒之五
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三、合作疏通诗意
四、学习本诗
1.这首诗有点长,其实细分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前四句,第二部分是五至八句,第三部分是后两句。先来看第一部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开头儿,前两句作者就给了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情况,什么情况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是什么呀,(人境:滚滚红尘之中人烟繁盛之地)。你在这个地方盖房子,怎么可能没有车马的喧闹之声。所以开头儿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况,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情况,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第三句和第四句,作者自问自答,就把这个答案给出来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我问问你为什么能够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很简单,因为我的心愿。愿跟什么远?昨天的名利场远了,所以就算是名利场中的车马喧阗之声还存在,但是我的心已经感受不到了,所以心远地自偏。那我们现在也经常说一句话叫做什么,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因居山林回避红尘,那只是形式上的隐,如果心静不下来,摆脱不了名缰利锁的话,那其实隐到哪都没有用,大家不都知道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吗?你们到终南山,其实心还在朝廷上,那相反,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物我两忘,即使在市井之中,乃至在朝堂之上,人也照样可以获得宁静和自由。
2、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摒弃了世俗追名逐利的这种价值观之后,人需要找到一个新的价值观,那这个新的价值观,或者说这个新的价值,它的支点在哪?或者再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又应该怎样的活着?好,第二部分,也就是接下来的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辞官归隐了吗?不需要办公啦,有时间了,所以就在自己的篱笆之下,随随便便摘几朵菊花吧,采菊采菊,过程中不经意抬头,哎呀,南山映入眼帘。这个南山是什么山呢?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的隐居之地在柴桑,而柴桑就是今天江西省的九江市,九江市南边的那座山是什么山?那是大名鼎鼎的庐山。庐山是一座多么雄伟的大山哪,那咱们都熟悉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瀑布,我们也可以推知,这庐山是何等高大呀。那我们还知道一首诗,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看就知道,哎呀,庐山的地形是何等复杂。可是呢,在陶渊明的眼里,这座高山既没有让他产生高大的压力,也没有让他产生复杂的压力,他就那么一抬头,一下子南山也就是庐山就被他收入眼底了的。这是何等自然,何等闲适啊!
3、为什么是悠然见南山而不是悠然望南山?这个答案非常简单,悠然见南山,见是无心的,悠然望南山,望是有心的呀。你想想陶渊明心远地自偏了,他干嘛还要去做那种有心之事,还要再去望南山呢,所以当然是悠然见南山。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情况。悠然见南山,谁悠然?我们第一个理解肯定是诗人悠然,诗人悠悠然的一下子看见了南山,但其实这是还可以这么理解,悠然见南山就是见南山之悠然也就是说不仅诗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既物我两忘,又彼此共鸣,这即是天人合一。)。
那好,见到南山了,南山有什么样的景物呢?看下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注释:山岚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美不胜收,此时倦鸟知还,正成群结对地返回树林。)显得格外的美丽。而在这一时刻,倦鸟知还正成群结队的饭回自己栖息地。这其实可以用陶渊明的另一句话来解释。《归去来兮辞》里的: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一切,这秋菊也罢,这南山也罢,这云彩也罢,这飞鸟也罢,乃至于诗人也罢,全都没有任何心机,全都凭着自己的本性生活着,人和自然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实现了完全的和解,也实现了完全的融合,这叫什么呀?这就叫做:纵浪大化,复归自然。
4、那他这样的生活境界之中,陶渊明找到没找到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呢,看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生活之中,是饱含着人生的真实意义的,可是这样说出来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为什么找不到啊?是因为这个真意绝不是用逻辑思考能够得来的,这是要用自己的全部心灵乃至全部身心一起去感受的呀,那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啊,讲进可攻退可守,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尽心上》)其实这个守也罢,这个独善也罢,并不应该是失意之后的无奈之举呀。它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或者自觉其然而然的退步和转身,转身之后才会发现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够用一种悠然存在。否则如果人永远陷在名缰利锁之中,就算退回去了,又怎么会有悠然的采菊,悠然的南山,悠然的人生呢?
我们都知道菊花是秋天的花朵,在我们北方菊花来过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别的花了,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因为如此,传统诗词里写菊花,无非是两个着眼点,一个着眼点就是隐逸---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另一个着眼点就是晚节。。。。
陶渊明能够悠然见南山,恰恰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内心是有最坚定的东西,所以才能放下其余,那这样看来菊花固然是恬淡悠然,但是在这个恬淡悠然背后,菊花有着坚硬的风骨,这种恬淡和节操的统一,既属于菊花也属于菊花的知己陶渊明,所以于谦《过菊江亭》: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体会到这种恬淡和节操的统一,我们才能理解所谓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