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一)
《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不足16000字。“孝”虽然仅出现19次,涉及到七篇14章,相对于“仁”“君子”等“热词”来说是比较少的。但在孔老夫子和孔门弟子眼中,“孝”却是非常重要的“根”和“本”。后世儒家也把“孝”作为“四维八德”的根基。
此外,《论语》中最少还有25章虽没有出现“孝”字,但讲的是“事父母”“慎终追远”或者是“丧”“祭”之类与“孝”密切有关的内容,也应该是讲“孝”。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由此可见,“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事奉和奉养父母的意思。
《说文》“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顺於道,顺天之经;循於地,循地之义。“孝”就是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尊敬。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论语》一书开篇在交待了全书的一个中心——“学”之后,在第2章就讲“孝”,且《学而篇》16章有5章分别由孔子、有子、曾子、子夏来谈孝。紧接着《为政篇》的24章,由孔子用浓墨重彩的7章来谈孝。可见“孝”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论语》开篇第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其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好冒犯在己上者,这很少啊。不好犯上,却好造反作乱的人,这就更没有了。君子专注用力于根本之处,根本立起来了,大道就会由此而生。孝悌,应该就是为仁的根本了吧!”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抓住为人处世的根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才会产生出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那么,这个根本是什么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泛爱众”,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这才是实行仁德的基础。孝悌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的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是“孝”呢?孔子从来不爱下定义,说概念。一下定义,就容易走偏,因为不同的人,文化程度、出身、性格不同,理解就会不同。“君子之教,喻也”(礼记·学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有一次,鲁国权臣孟懿子来问孝,看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意思是说,孟懿子向孔子来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悖。”
孔子针对孟懿子自身的毛病,告诉他说“无违”,不要违背礼的规定也好,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也好,看你自己怎样理解。可这位孟懿子没有下话了。孔子总是这样,你来问我,我告诉你初步的道理,你若追问,往往有更精彩的内容。可这位孟懿子不再追问,孔子也就此打住,可这么深刻而浅显的道理闷在心里也不舒服。有一天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可樊迟初入孔门,基础也不好,愣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好在樊迟继续追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子对“孝”的一个最全面、最根本、最权威的论述。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生”的时候和“死”的时候以及“死后”德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