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这个词,大概是朋友圈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了。我想,意识到要阅读的人,即便不是今天,即便不是在今天这个被加了标签的日子,也时时刻刻,想得起阅读。因为它跟我们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日常。
回想起我第一次知道有“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时候,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通过我的数学老师知道的。对了,我们都叫她曹老师,她小小的个子,永远是清爽的马尾辫,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架在她瘦小的脸上,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时不时总爱纠正我们对汉字的读音。同学们总爱说她倒是更像个语文老师。这,几乎是十一年后的我对她那时所有的印象了。但,我尊敬她,从心底里敬佩她,心里亦充满着感恩。我,不是舍不得忘记,而是那些记忆太深刻的东西,好像时间越久,它的粘性就越强,最后牢牢的黏在了记忆最深处,任你怎么撕扯,也不肯掉落下来。
那是我自上学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位,告诉我成绩重要,学会阅读书籍也很重要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她总是自己花钱买书,整齐的放在教室后面唯一的书柜里,让同学们尽可能的把自己的图书分享给同学,这样图书的种类就慢慢的多起来了,那时我们称之为“流动图书”,多好的词!也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海伦·凯勒,流着泪懵懵懂懂读完了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来再读,已然被她那种倔强,打不死的精神所震撼到,也开始学着去重温一些曾经读过的书,果然是,一本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和思考。不得不说带着思考的重复是充满力量的。第一次可以亲手翻阅很多不同的书籍,第一次在阅读中流泪,第一次发觉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是那样的棒。也是第一次,我真的,爱上了阅读。
如能有幸再遇见曹老师,我一定要亲口说声谢谢,不管为着什么。但我心里也清楚的知道,这种概率微乎其微。我想如果她知道,当面某个学生因为她而爱上了阅读,她大概也会感到欣慰吧?
后来慢慢长大了,有时候总因为生活学习上的各种琐事而搁浅了阅读,心里总是会自责。其实哪儿有那么多的琐事,只是给自己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罢了。再后来,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我会回想到当初第一次亲手翻阅那么多书籍时的那种喜悦,久久的感动于那份喜悦,于是我还是拿起了书,走进另一个世界,感受另一份美妙……
阅读不是高人一等的炫耀,不是为了小瞧他人,不是变成与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的杠精。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和解。
希望我们,就算在没有标签的日子里,也能把日子过成有仪式感的日子,比如阅读。仪式感是属于自己的享受,而仪式则是被他人看在眼中的一种外在的理解。不被仪式束缚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是我为了我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