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碎碎念
这周末正值杏花盛放,街道已发布视频通知,周末两天,赏花路线将进行交通管制。
人可能会比树多了。看杏花何必非得挤赏花路线呢?只要是张夏,杏树就少不了,原定的西老泉 - 九重天 - 娄敬洞 - 万亩杏花园恐怕难行,旺哥果断改了路线二:王家泉 - 娄敬洞 - 义净寺 - 车厢峪 - 王家泉环线。
我坐地铁去搭海哥的车,早上6点多的地铁人不算多,我默默观察了一下同车人的座位选择。
很多人都是独自出行,上车后都会找空位比较多的座位段,每两个人之间都会隔一个空位,大家下意识地保持着陌生人的距离。
随着列车前行,乘客渐渐多了起来。如果上来一名女士,她一般都会选择两边都是女士,或至少有一边是女士的座位;要是男士上车,可能会分两种情况,一是也选同性旁边的座位,另一种嘛,开玩笑地说,就是找美女旁边的座位啦。
车一进入长清区,周边景色立马变得不一样,尤其是拐进张王路所在的车厢峪后,不远处的山耸峙在两侧田地尽头,山体虽不高,却颇具特色,下段呈岥岮之势,上段只中心部位向上拔起,独立的山峰像是一顶草帽,成片的群山如同马路中间的护栏,这帽冠与冠之间、护栏顶与顶之间又是迥然不同的,被平着削去一刀,被风斜刮去一片,还有的连续起伏着,不给其它山抄袭的机会。
王家泉简介之开脑洞
长清
因齐长城和清水得名。据《长清县志》记载:长清历史上曾有过盧縣,(山)茌縣,祝阿縣,太原縣等诸多名称,从隋朝始用长清县这一县名。它曾先后隶属濟北郡,泰山郡,祝阿郡。2001年撤县设区。
张夏
地处长清东南,东接仲宫,南邻万德,西连五峰山,北靠崮云湖。2016年撤镇设街道。
一提到张夏,就不能不提张夏玉杏,其个大如乒乓球,口感格外清甜。每年三月杏花盛开的季节,万亩杏花基地便游人如织。
王家泉村
位于张夏车厢峪的尽头。村中横置一碑石,题为《深幽车厢峪,佛韵王家泉》,其内容很值得说道一番。
脑洞一:此地旧名寺旮旯,“寺”指的是四禅寺,是唐代赫赫有名的义净大师幼年出家时的寺庙。
该寺现余宋代经幢1座,石钟亭1座,半山还有功德龛1座,位于土屋村,距离王家泉村约4km。
苏辙任齐州书记时曾至泰山下,曾写过《游太山四首》,其中包括四禅寺(内容如下文)和灵岩寺(内容如下图,出自《長清縣誌(民國24年)》卷一)。
关于义净大师的生平,内容颇多,留到后面讲义净寺及摩崖石刻时再简短一表吧。
游泰山四首 四禅寺
苏辙〔宋〕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脑洞二:王氏有家谱碑,上面记载着家族迁徙史:明嘉靖时期,王氏祖先从冀州枣强(今属衡水)迁到长清;到第三代又迁来了车厢峪,然后又迁到了王家泉;从第四代开始,这里便成了他们的家园,逝世后也安葬于此。
若王家人是从枣强迁过来,大概率他们祖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枣强中转后又来到山东。
这里有一个明初大将胡大海的轶事传说——“胡大海复仇”:
胡大海曾在河南乞讨时受辱,发迹后朱元璋允他报仇,可“杀一箭之地”(在一箭射程的距离内,可以进行杀戮),结果他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朱元璋只得将洪洞人迁往河南、山东。
然而,《明史·胡大海传》记载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
可见,他勇武过人善于用兵,常说自己虽是一介武夫,不懂大道理,但必须坚守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这三件事。
而且,洪洞大迁民发生在他死后26年,是因为战乱导致黄淮地区人口凋敝,朱元璋听取了刘九皋的建议后,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屯垦至黄淮地区。
我试图用刘勃的方式辩证地分析一下这件轶事,却发现并不容易。缘何百姓会如此传言呢?你怎么想?
脑洞三:村里提到的 “东仓”“青保” 是什么意思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有结果,希望有知情者能指点一二。
从王家泉出发&火起来的户外
我们一行10人,从村西南上山,很快来到了王家泉悬路。这天的天气不太好,虽然对面山腰上已经开满了连翘,却像是罩上了一层纱,看不真切,拍照效果也不佳。
悬路时宽时窄,山壁一侧垂直向上延伸。路面布满了荒草,留有些许冬天的痕迹。崖壁一侧时不时伸出一丛连翘,增添了几分春天的色彩。
彭有些恐高,一到临近悬崖的地方,他不敢停留,更不敢往崖边靠。他告诉我,恐高分两种,心理和生理的:心理恐高就是害怕,眩晕,虽不易克服,但可以通过多尝试,以及心理治疗等缓解;而生理恐高根本分不清下面岩石的高低状况,无法缓解克服。
旺哥一边说他最近不能剧烈活动,一边在前面呼呼地跑;凛哥、静姐不输其后,速度也很快。拔高很练最大摄氧量,如果再加上负重,配合好心率,体力蹭蹭涨。大家体力都不错,除了我,其他人都是一起爬了很多年山的老友。
等接近牛角峰,拔高结束,路途变得轻松起来,路上多了很多路条,我留意到,这些五彩斑斓的广告路条不单有济南的,还有别市——邹城、甚至外省——黄骅、徐州的徒步队伍。有的队伍标明,只招女生——女子徒步队,有的队伍针对孩子——户外遛娃群,还有的或许只收年轻人——少年游。
现在户外运动真的很火,好像所有人都爱上了户外。从万达迪卡侬的店铺布置就能看出一二,从大门往里数至少4、5排货架全是户外装备,销量想必十分可观。可如果光有装备,身体跟不上,组织者不走心,户外岂不成了摆拍……
要穿娄敬洞吗?&我们的幸运
从山脊上眺望娄峪的梯田,很有南方梯田的韵味。梯田一层一层间距很大,田被切割成各种形状,山坡很缓。一些田里蓄满了水,偶尔三五处水洼绿如碧玉。一条乡间小径从梯田中间蜿蜒而过,路旁一棵刚抽了绿芽的小树孤零零地立着,像是☯图中的鱼眼,在默默等待它的另一半。
听说莲台山景区不让进了,我们犹豫着要不要一试。我们的路线要经过娄敬洞,但穿洞后不进莲台胜境,而是直接拔高上山。要是不让通行,就得原路返回绕大圈。最终大家决定试一试。
从山脊往下切的山沟,有些陡峭,旺哥说颇像藏龙涧小一线天。
路上杂树枝很多,我不小心踩到一根,没在意,扔开后继续走,过一会觉得左小腿有点疼,还有点黏糊,侧身一看,袜子上有血迹,拉起裤脚,原来一处皮肤被树枝戳了一厘米长的口,正往外嘀血,我没空清理,简单擦了一下,决定到平地再处理,便继续赶路。
旺哥和凛哥走在最前面,遇到一处小断崖,果断拿出绳子做保护。有了这根心理救命绳,恐惧感立马降到零,全员安全通过。
大家各显神通地来到娄敬洞外,洞内凉风习习,温度立马降了5度。前年夏天过来的时候觉得好爽,今天略有点冻人…
娄敬洞为何叫这个名字呢?阿怪推荐的《长清县志(民国24)》记载如上图。
“洞口王瓜菜”一直都在,上次去的时候拍到了。
有一种说法,吴越春秋时,范蠡伐吴后易姓名来隐于此;又及汉初娄敬被刘邦封关中侯后,到莲台山隐居,与同在子房洞隐居的张良经常一起下棋。现在神龛早已不见,那油博士——张大有又是何人,无料可考。求有了解的人能告知。
“岱峰峙立” 的景象被阿怪拍进了视频,截图一看。
穿过洞后,防火人员只管下山🈲行,上山随意。我们大吁了一口气,如此幸运,不用再返回那陡峭的一线天了。更幸运的是,第二天在隔壁群听说,就在我们穿洞后不久,洞内发生了事故,有人被落石砸到,洞被封了,什么时候再开不确定。
义净寺原是双泉庵,庵上有座通明山
过了瞭望塔,我们就遇上了少年游的大队伍,当时正处在一处缓崖,通道狭窄,不容上下行同时进行。我们被堵在崖上许久,看着他们吃力的爬崖,不自觉就皱起了眉,叹上了气。组织者除了赚钱,能否设点门槛或提供点行前训练呢?哪怕教教简单的爬山、下山的上下肢发力,登山杖的使用呢。
午饭地点定在义净寺的上方,那里有一块大石立在两边屏风壁的中间空隙处,酷似一只猴子的侧颜。
石猴南北侧不远处各有一孔小洞,通明山因此得名。
长清县志:旧名屏风山。其峭壁中有二石孔,日光东西明透
而山下寺庙原名为双泉庵,为纪念义净大师,2011年在双泉庵遗址上建成义净寺。
长清县志:山半有双泉寺名双泉庵。因庵东深壑中有双泉突出而得名,创自明朝。
如今,义净寺在济南非常火,来此游玩或清修的人络绎不绝,据说义工都很忙,周末常年缺人。我们在山上就能看见寺外路上车水马龙,寺内隐约人头攒动。
前面挖了个坑说要聊聊义净大师,简单介绍一下:
义净大师是唐代和玄奘大师齐名的译经专家。
幼年(一说7岁,一说14岁)于四禅寺出家,
21岁时去了神通寺(即四门塔所在地,现存神通寺遗址)进受具足戒,
26岁外出游学,到达长安,拜见了取经归来的玄奘,
30岁被李治、武则天接见,被封为灵岩寺教主。
……
车厢村里钟楼封,古槐断碑杏花浓
下山所在的村庄叫车厢村,位于车厢峪的中央,与四禅寺所在的土屋村隔路相望。
还没下到山脚,远远望见一片杏花,开得正浓。浅粉、白色、玫红交错相映,我纳闷为啥会有不同颜色,海哥说刚开时是粉色的,开盛后就会变白。玫红的我自己能解答——白花瓣已掉落,只剩玫红的花蒂。
顺祥哥坐在路边,活像个导游,每过来一人,他就吆上一喝:看杏花的从地里过去,不看的走大路。
车厢村里有棵古槐,标记显示树龄已有360年了。还有一座钟楼,一面毛主席的影壁墙把它挡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个侧面。旁边一个村民大叔笑盈盈地问我们从哪来,听说我们爬了一圈山,对我们佩服不已。
我问他关于这古槐钟楼之事,他说古槐不止300多年,从建村它就在这了。而这钟楼以前占地面积很大,挂着大钟,楼前(现在的影壁墙前)还有九级台阶。文革时期都被砸了,估计它也是四禅寺的一部分。古槐旁立着半截石碑,已看不出年代,大叔说是光绪年间所刻。
野菜遍地无人采,四公里路错四禅
从车厢村出来,得沿着张王路走4公里水泥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四禅寺就在泉乡郊野公园立牌往左拐几百米处,于是完美的错过了它。不过,有遗憾才有下次相遇,下次一定去看看。
走在马路上既乏味又疲累,但有了遍地的野菜就有了不一样的乐趣。
或许当地人都吃够了这些野菜,完全不屑于采摘,就任由它们在地里,在路边疯长。这可乐坏了大伙,榆钱、面条菜、荠菜、苦菜摘到手软。可我这个植物盲,完全不认识它们,凛哥教我认茵陈、苦菜,海哥说这是大叶荠菜,那是散叶荠菜…可我还是分辨不出。
我跟着顺祥哥摘了一袋面条菜,每摘一棵都得跟他确认对不对,到后来他指哪我摘哪,不用自己分辨了。
静姐传授了我蒸面条菜绝技,大厨养成指日可待。😁
探得龙虎双洞险,五十三参故事圆
走到王家泉村已快4点,大家都觉得有些累。除我之外,大家都看过摩崖石窟,也探过龙虎洞了。担心时间晚了会堵车,他们都提前走了。留下海哥一辆车,旺哥拿着绳子带我去探洞。
石刻和洞都在村东南的山坳里。在户外,大家把那洞称为老虎洞,当地人叫它龙虎洞——盘龙卧虎。其实龙虎洞应该更贴切,洞位于背阴佛的西边,是上下两个洞。
上洞形似一只卧虎,从隐蔽的石门一侧穿过。
方见一处大如教室的空间,教室另一侧开了天窗,阳光透进来,亮亮堂堂。一些游人见我们进洞,也好奇地跟进来,不由发出惊叹。
下洞狭窄,仿佛只有灵巧的龙才能盘卧其中。下洞的路很窄,仅容一人通过,而最下一阶足有1米高且几乎只能侧身。旺哥带绳子的目的就在于此,借助绳子的力量侧身下洞,上洞时更困难,必须借力。下到洞里,光线迅速收束殆尽,往下走两步便一片漆黑,打开手电四周查看。
顶部和虎洞间有空隙,能听见人声,我愉快地和刚才的游人打招呼,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龙洞应该是山体运动时,两面稍有俯角的山壁对撞,形成的高约3、4米的三角狭缝,洞深也就3,4米。
为了不让海哥等太久,摩崖造像我只匆匆看了一眼。除了洞附近的背阴佛,对面山壁上下还有钱库单佛,义净及弟子塑像,五十三参佛像,朝阳佛和看水佛等。详细信息参见【阿怪zai路上】的视频,关键字【寻古济南之长清王家泉摩崖造像】。
说到这五十三参(can可理解为参见)。主角是善财童子。他受文殊等菩萨指点,南行五十三处,参访名师,聆听佛法,终成正果。把五十三参刻在此处我觉得还有一层深意,是把义净大师视作了善财童子,他们同样是南行求法,这些造像也反映了义净大师求得真经的过程。
义净大师36岁(玄奘圆寂)西行求法,走的是海上路线,经苏门答腊至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多个国家,被誉为“中国僧人海上西行求法第一人”。
义净大师南行取经的故事等下一次去完义净寺再细聊吧。☺
感谢旺哥、海哥、顺祥哥、凛哥、静姐&姐夫,海洋姐、彭&开心一路同行。期待再偶遇。
感谢阿怪提供古籍资源及摩崖造像等信息。
文中所述故事部分源自古籍,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不准确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