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访问学者,是战国时代独一无二的帝王之师,属于诸子百家之中一等一的“学霸”。他的学业有成,源于他的刻苦勤奋,更得益于学法得当。他的博学多才,概言之,有以下“五要五不要”的成功法宝。
1.要学有榜样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第8章)
点滴感悟:成语“尚友古人”、“知人论世”源出于此。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一个人的追求决定了他的层次范围和境界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要遵规守矩
孟子曰:“羿(音义)之教人射,必志于彀(音够);学者亦必志于彀(音够)。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第19章)
点滴感悟:遵循学科学习规律,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遵循教师个性特点。另外就是学习要全力以赴。
3.要融会贯通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者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14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15章)
点滴感悟:这里孟子强调了两点:一是真正的学问主要是通过正确的方法,自己努力研究获得的。二是提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即由博到约,由繁到简,由现象到本质。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既要能把书读厚,也要能把书读薄。
4.要不忘初心
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第11章)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33章)
点滴感悟:第一段话最后一句指出: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什么诀窍,只不过是找回丢失的本心而已。第二段话文笔言简意赅,强调士人(读书人)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就是“尚志”。
5.要反思提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章句上》第4章)
点滴感悟: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做事达不到效果,都要自我反省,看看自身是否端正。读书学习也是如此。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上至领导,中至老师,下至同学,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校园就不是一句空谈。
6.不要自暴自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第10章)
点滴感悟:这段话还是讲仁义道德的。但用来说明读书学习也未尝不可。一个普通人不应该自暴自弃,一个在求学道路上跋涉攀登的人更不应该自暴自弃。不仅言语上不能抱怨,行动上也不能抛弃正路而走上歧途。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而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7.不要三心二意
孟子曰“ 今夫弈(音义)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音会)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音护)将至,思援弓缴(音浊)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9章)
点滴感悟: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在同样条件下,不同态度会得到不同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8.不要迷信书本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尚书》篇名),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音楚,铁杵磨成针)也?”(《孟子·尽心下》第3章)
点滴感悟:这里的“书”虽是专指《尚书》,但推而广之未尝不可,可以将这句话作为读书方法,即要求学习者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具有独立见解,不要盲从。(补充胡适名言)
9.不要贪多求快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4章)
点滴感悟:这句话本意是讲中庸之道的。不可止而止,不可薄而薄,两者共同点都是不及。而“进锐”,前进太快则是太过啦!这些都不符合中庸。换个角度理解:在学习上,不可止步不前的时候,需要战胜困难前行的时候,你却畏葸不前,止步不动。学习上需要老师指导,你却不能做到厚待老师。这都不利于学习和进步。另外,前进太猛的,后退也很快。因此要避免临时突击和狂轰乱炸。
10.不要高人一等
公都子曰:“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3章)
点滴感悟: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不能掺杂自持高贵、贤能、年长、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给人高人一等之感。心不诚,怎能有所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