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了关于专注的话题,突然感叹到最近这段时间的不安焦躁,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做事专注的状态。如果专注,应该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只专心于自己的忙碌;如果专注,不会时不时得怀疑自己,害怕自己完不成既定的目标;如果专注,也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神,最后失去了最初的信心。
说起专注,朋友说对她而言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虽然在重点班,但之前的她学物理化学总是在浑浑噩噩的状态里,不得要领,得过且过。忽然在高三的某个点意识到自己再这样,就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在之后的每个日子里,她每天过得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完成自己设置的当日目标,虽然当时的她不知道自己这样是否有进步,或者到底能进步多少,但她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的她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因为内心被想做的事情填得满满的,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担心焦虑,反而在每次睡前感受到了完成目标的小小成就感。“所以啊,当我的高考成绩比原来预想的要高上二三十分,反而没有太多的意料之外,而是意想之中了。”说这话的她一脸笑容。
我忽然想起我在大学的一段时光。那时候进了我们学院的宣传部,部长为了锻炼我们的PHOTOSHOP技能,把我们带到图书馆,让我们选择关于这方面的技能学习书,然后给我们布置了设计一张宣传海报的任务。由于大家是刚进的部门,尽管之前一点基础都没有,但却不影响热情很高。我还记得当时是从周五晚上开始,从网站上下载一大堆有用的没用的图片,倒腾到凌晨两三点稍微弄出点眉头却因为电脑死机不得不重新做起。就这样整整折腾了两天两夜才勉强交出自己设计的海报。哪怕后来部长的点评只是简单的抠图拼凑,哪怕之后又熬过一些夜完成任务。但我依然清楚得记得那个在晚上翻着自己不太理解的书对着电脑死磕的自己,那个在大学开头的双休室友们都出去逛街而那个买了吐司打算将死机删除的内容重新一点一点做起的自己。
那样的专注很美好,在专注的过程里好像整个世界是满满当当的,而自己就处在这个世界的中央。想起卞之琳的一首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里的人各自专注的看着眼前的风景,一桥上,一楼上,却在那凝望的眼神里,让读诗的我们心生一种明月般疏朗的美好。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初时志存高远却迷惘彷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当我们确立目标专注于此时,便达到了第二重境界;由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苦苦追求没有什么比看到灯火阑珊处的风景更值得欣慰。由此方觉专注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当下的静谧安好,更在于之后的璀璨明亮。
《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莉丝为了完成自己的两年之内读完高中并且每门课成绩都是A的目标忙着上尽可能多的课程,做尽可能多的功课,担起更多的担子。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一直背着厚重的背包找各种机会学习。她在文中写到“无论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商务人员,不管是医生还是老师,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富裕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有意义。”而我想,专注就是这一段过程中最实在的依赖。
最后附上古代金银饰品的照片,这是在一次图书馆展览中所拍。那样美轮美奂的工艺作品凭着工匠手中毫不起眼的工具一点一点细细打磨而成,方成就贵人鬓上的钗头凤。于匠人而言,一方专注成一方美好,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