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创业故事都在强调成功者的努力,因为认知、家世、运气、时代这些关键变量根本无法复制,只有努力这种廉价的信念,我们可以轻易拥有,只有他们吃过的哭,我们可以随便品尝。
把成功者推上“努力”的宝座,是一场全社会的自我催眠,是想要在努力和成功之间强行建立因果关系。努力就能成功本质上是一种迷信。因为努力本质上就不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定义,而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
一个人每天刷12个小时的视频是努力吗?当然不是。但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论多苦多累都坚持刷12个小时的视频来培养网感,立志成为下一个百万大V,,这样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励志?
为什么完全一样的行为,一个算努力一个不算努力?
因为后者强调了“承受痛苦”和“成为大V”这件正事。努力这个概念包含了两个主观价值判断,一个是有没有承受痛苦,一个是有没有干正事。什么是正事?当前的主流观念里,正事约等于能赚到更多钱的事。
一个发电厂的工人,不想着努力工作升职加薪,成天摸鱼写小说,领导和同事只会觉得他不务正业;亲戚朋友也会觉得他没有上进心,因为他活的太轻松了,他竟然没有承受痛苦,他竟然不想挣钱。直到有一天,这个工人写出了《三体》,火遍全球,名利双收。他之前的不务正业瞬间就变成了别人口中艰苦卓绝的努力。
发现问题了吗?
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努力,根本不取决于这个人客观上的行为,只取决于我们主观上的价值判断。只有一边承受痛苦一边干着正事,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正在努力。反过来说,我们只要一提到努力,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摆好姿势准备迎接痛苦,希望在正事上有所进步,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不满意现在的自己,但只要承受一些痛苦,我就可以变得更好。
努力是一个怪圈,它先是凭空制造出自我否定的痛苦,然后迫使你不断达到更高的预期,去克服这些痛苦。一旦预期无法达成,就会产生新的痛苦。这种自我否定,就是你焦虑痛苦的根源。这种对结果的预期,就是你无法长久去做一件事的原因。
为什么爱好一旦变成职业,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为你开始努力了,一努力,痛苦就会被制造出来,一努力,你就会开始自我否定,一努力,你就开始想要回报。就会迫切的想要得到正向反馈。任何一点暂时的负反馈都会击垮你。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是平静,是温和的发力,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努力。
人生在世更多的是一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游戏,而不是一场“艰苦卓绝、处心积虑”的努力。因为念念不忘而走了好运的人,成功后会被带上“努力”的皇冠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其实是一种傲慢。
成功的种子,就像飘在风里的蒲公英,我们只是一块土壤,我们能做的所有努力本质上不过是让自己变得肥沃,但无论你多么肥沃,你的能力也只能体现在一旦有种子落下,你能让他尽快成长。你不能命令风怎么吹,也不能命令种子什么时候落下,想清楚这一点你才能摆脱努力的陷阱,才能真正明白成不成功、赚不赚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努力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否成功跟你的努力并没有太大关系,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在这样一种“自我肥沃,长期等待”的游戏中坚持下去,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永远不要过分强调努力,太努力的人走不远,真正低头赶路的人从来不会觉得来时的路有多么坎坷,只会在偶尔回头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只有当努力不再是需要你每天去提醒自己的东西,它才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压在你身上的重担。越是理解“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努力,而在于心平气和的坚守和上天赐予”的人,越能在人生这场“日拱一卒”的等待游戏中占据优势。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你不再刻意努力,不再抱着必然能得到某种结果的心疼去生活,才不会在因为所谓的不公、不幸而痛苦。生命的土壤才会变得越来越肥沃,充满生机万物生长。才有可能迸发出真实的力量,真正改变眼前的一切。
最后你会发现:尽管你从不认为自己真的拼过命,但正是因为你走的够远,身后的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你的努力,他们昨天看错了你,今天又看错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任然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