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大小车里---三分澜沧
八角捋须道:“大约在中国的唐宋年间,寮国的土地是高棉帝国、或者叫吴哥王朝的一部分。当时的高棉帝国很大,首都在吴哥城(Angkor,今吴哥窟附近)。”
“到了元明之际,吴哥王朝受到北方傣人的南下冲击,势力不断衰落,不但西边土地被泰国抢去,北方土地也均失守,于是便在那里出现了澜沧王国(南掌王国)。”
图表5高棉帝国与寮国疆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了点头,道:“难怪老挝的历史,基本上是跟明朝一起开始的。”
八角点头道:“澜沧王国成立不久便向中国进贡,以寻求政治上的稳定,明朝自也乐得册封其国王为世袭宣慰司土官。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澜沧王国第二任国王、即老挝宣慰使刀线歹(Sam Sen Thai,1372-1417,桑森泰)。”
小武犹豫道:“刀线歹?桑森泰?我好像看到过这个名字。是寮泰刀氏的主要人物之一,对吧?”
图表6百濮土司名门列表
八角微笑道:“在明朝朱棣当政期间(1404年,永乐二年),刀线歹曾派人将越南陈朝的最后一个王子送去南京对质,以便让永乐皇帝裁判安南的王朝篡位事件。此事在当时十分有名,并最终引发了明朝吞并了安南(1407年)。这说明刀线歹在管理中南半岛方面很有建树,对明朝的属地管辖助力也不小。”
“另一方面,刀线歹也是推翻了其父法昂的统治而篡位的。不过,他在位长达43年,使得澜沧王国由草创期进入了平稳期,可谓是寮国真正的立国之主。”
“刀线歹的外文名字叫做‘桑森泰’或者‘三森泰’---这个词的意思是‘三十万傣人’。原因是他在任的时候曾经做过人口普查,一共统治了30万傣人(或30万可以打仗的傣人)。所以澜沧国王刀线歹即‘三十万傣人战士之王’。”
小武点头道:“原来如此。原来澜沧王国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哦,它也是‘三宣六慰’之一,是不是比藩属国还要低半级?比如缅甸是藩属国。”
八角摇头笑道:“你这样说不完全对,缅甸也是‘三宣六慰’之一。不过,老挝宣慰司的级别的确要比缅甸宣慰使司低一级。所以刀线歹努力表现,意图将自身地位提高,逐渐压倒同为傣人统治的八百大甸宣慰司(兰纳国、泰北清迈清莱一带)。”
图表7明永乐时期百濮管理分布图
【缅泰寮及云南部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微微惊讶,道:“不错,老挝与清迈、清莱等地,完全同文同种。除了被湄公河隔开、一个东岸一个西岸以外,两者几乎没有区别。那他做到了吗?”
八角捋须微笑道:“八百大甸也就是兰纳国、或者叫大车里---与小车里的关系自然是极其紧密的。寮国历史上的逃难之君、基本上都是渡过湄公河向西逃去兰纳,被越南攻击的时候更是如此。”
“大小车里之间的王族还时常通婚。明朝嘉靖年间兰纳国内乱,便请澜沧国的王子来即位为王---因为澜沧国王子乃是兰纳国公主所生,这算是让国王的外孙来继承了王位。后来该王子想同时再继承澜沧国,将两国并为一国,因此大小车里间打了很多仗,但他最终未能如愿。”
小武点头笑道:“好吧。毕竟寮国和兰纳国之间隔着一条湄公河,两边要统一起来确实有点儿困难。”
八角微笑道:“不过在缅甸第二大帝的全盛期,莽应龙曾经渡河攻打澜沧王国。澜沧王国一边抗缅、一边还同南边的柬埔寨作战,只得在战败之后躲进深山。然而当缅军退去时,留下了傀儡王摩诃•乌巴哈(Maha Oupahat)管理澜沧王国;后来上一位澜沧国王又出山争夺,但最终被缅甸的傀儡势力杀死。”
小武呵呵微笑道:“看起来,莽应龙很喜欢用这一招呀---为澜沧王国另立一个傀儡国王,就跟他为泰国大城王朝所作的一模一样。”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那个摩诃•乌巴哈的澜沧王族血脉倒也正宗,本来在琅勃拉邦(寮国北部)居住。但在他18岁时,缅军入侵琅勃拉邦时顺带将其抓走,然后养在缅甸王宫殿里居住。十年后他被派回澜沧为王,莽应龙还专门留了四个缅甸大臣辅佐他(监视他)。”
“此后澜沧王国就变成了缅甸的附属国,一直持续到缅甸内乱,方才重新独立。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澜沧王国的传承又出了问题,于是从1707年开始了三国时期。由北到南,寮国分裂为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万象(Vientiane)、占巴塞(Champasak)三国。”
图表8老挝的三国时代与周边势力(清康熙年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好奇道:“在这分裂的三国之内,哪个算是澜沧王国正宗呢?”
八角笑道:“问的好。清代史书所称的‘南掌’,跟明代有所不同,指的只是琅勃拉邦王国而已。”
“南掌的王族是刀线歹的嫡系后人,其首都是琅勃拉邦市(原名:勐苏瓦,Muang Swa)。傣语里的‘勐’指的是‘城’,很多地方也写作‘孟’,如勐腊、勐捧、孟琅等;而在越南书里一般写作‘忙’,如盆忙、阳忙、蚕忙等。”
小武奇怪道:“据我所知,恐怕万象要比琅勃拉邦更加有名吧?”
八角捋须微笑道:“万象是澜沧王国的第二个都城---当年寮国人为了躲避缅甸莽应龙的攻击,从琅勃拉邦迁都至此。”
“当时此举并没什么用,因为缅甸人很快也袭破了此城,不过,澜沧王国此后基本都以万象为都。然而,这座新首都---‘万象’本来应该称为‘永珍’。”
“永珍(Vieng Chan)是座古老名城,历史比澜沧王国还要早得多。在柬埔寨还叫真腊的时候(比高棉帝国还要早),当时有个说法,真腊由水、陆两个部分组成,故也称‘水陆真腊’。‘水真腊’指的是南部的湄公河入海口一带,而‘陆真腊’指的是北部的山地国文单---文单国首都就是永珍市。”
小武插口道:“文单?我觉得这名字发音同Vieng Chan比较像,看来永珍与文单是同一个名字,只是今古的翻译有所不同。”
八角点了点头,道:“这是古音的罗马语拼法,所以音译为‘永珍’比较准确。后来法国人在寮国殖民,重建永珍(之前被泰国军队摧毁)之时,按罗马语转法语的写法,将其标写为Vientiane(文单、永珍)。”
“Vientiane的法语读音接近万象,也为后来担任中国外交部长、在法国留学过的陈毅将军所喜。于是‘永珍’从此就被改写为‘万象’,但是亚细安华人依然习惯称呼寮国首都为‘永珍’---而非‘万象’。”
小武点了点头,呵呵笑道:“好吧,我也称呼‘永珍’,这名字听起来也不坏。”
八角点头捻须道:“到了郑信成为泰国第三大帝之时,泰国又进入了全盛期。他们不但向西击退了缅甸,而且也向东扩张兼并。于是从1777年开始,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这三国先后被泰国占据、或成为了泰国的附属国。”
“而同一时期,寮国也会被东面的越南攻打乃至征服。由于这一地区的政权被泰、越两强东西夹击,故此全都成为了泰国或越南的附庸,甚至不得不同时向泰、越两边进贡。”
“不过,随着欧洲人大举开始到印度支那地区殖民---尤其是法国人不断将中南半岛许多领土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泰国统治者只得不断让步---1893年是个大动作年,泰国将整个寮国地区割让为法国领地。”
图表9近代泰国领土的割让过程
【共7次,1867-1909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了看泰国领土从1867年开始割让给西方列强的过程,咋舌道:“原来若不是近代英、法两国入侵中南半岛的话,也许泰国会将巨大的版图保持到今天!”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泰国终于将本国东面的大片领土割给了法国,包括越南北方的部分领土、寮国全部、柬埔寨全部。泰国同时也割给了英国、自己最北部的掸邦(英属缅甸)和最南部的吉打、玻璃、吉兰丹、丁加奴四州(英属马来亚)。这真是损失巨大呀!”
八角嘿嘿一乐,捻须道:“要是没有西欧殖民主义入侵的话,也许今天的中南半岛的局势会简单许多。”
“不过,你也要佩服泰国人民的历史观---因为他们非常崇拜割让了如此多土地的两任国王(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说他们帮助泰国实现了近代化,功绩可以同古暹罗三大帝相并列,所以也就有了暹罗五大帝的说法。”
图表10盘古(曼谷)王朝世系表
小武翻出了泰国盘古王朝世系表,看了看从1851年到1910年当政的、郑明和郑隆两位国王简介,笑道:“可能他们是拿自己跟缅甸比较了。虽然泰国连续七次割地‘瘦身’,但比起缅甸被迫亡国的命运总还要强一些---所以这二位还算是‘大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