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影视资料中,都能接触到一个词语,叫做“贫下中农”,这个独具特色的词语,曾经给无数人带来了机遇,很多人也因为没有这个“光荣”的背景而影响深远。
今天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这样一群人的鲜明特色再一次进入眼帘。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贫下中农,很明显,就是因为自己家里一直很穷。诚然,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制度所限,自己的绝大部分劳动成果都被压榨了,失去了翻身致富的机会。后来,社会得解放,翻身农奴把歌唱,自己能通过双手创造财富,能致富了。
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产物,给很多人带去了枷锁。但实事求是的讲,这无论怎样都不能成为一个可以自以为傲的资本。后来,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所以,应该感谢这样一群人,给大家带来的机会,而不是把自己曾经作为“贫下中农”作为炫耀的资本。
最近几年,国家为了人人过上小康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付出。帮助很多的人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让人哭笑不得。有一人“低保户”,“五保户”的人,把政府发放的米面油放过期了也不会做着吃,天天下馆子,没钱了就去政府大院耍无赖要钱。帮扶队员到其家里去看,脏乱差的房子里放着过期的米面油,一问为啥不做着吃,说是他不会做。真的让人五味杂陈。
作为农村人,身边都有很多被扶贫的对象,有些人借助于政府的帮扶,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也有很多人,好吃懒做,就等着拿救济款,烂泥扶不上墙。
最为可笑的是,这些人就和曾经炫耀自己“贫下中农”一样,炫耀自己是“低保户”。不知道在他们心里,自己好吃懒做,不得不被政府帮扶,啥时候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儿。
当然,有些家庭因为疾病和变故,失去了劳动力,没有了经济来源。可有些人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还是一贫如洗,无他,唯懒尔。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给一个同学说,我没有啥资本,但是经过十几年艰苦的农村生活和高三补习生活,我有不怕苦的毅力。可他却说:那又怎么样?
对,那又怎么样呢?虽然因为生在农村,没有更好的条件,不得不通过苦读和补习来考大学,这些都不是你的错,但也不应该成为炫耀的资本。
所以,“贫下中农”,“低保户”,“五保户”,“精准扶贫户”等等,虽然不是自己的错误,但绝不应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我们更需要的,是庆幸自己生活美好的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还能有力量,做一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事儿!不给社会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