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表姐:莉莉。
终于在29岁的时候嫁出去了。
莉莉出生在县里,但是一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毕业后就去大城市打工,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在婚礼当天,来了很多莉莉县里的亲戚和父母的同事朋友。
去敬酒的时候,莉莉一直躲着,不愿去亲戚和父母朋友那桌,装着一直在应酬,最后还是在妈妈的要求下勉强去了那桌。
嘴里还说:“妈,他们懂什么呀,给的礼钱也不多,早知道这么多人,就不该叫他们来,要不看在爸爸的份上。”
莉莉说的这些话,都传到父亲同事耳朵里: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长大学会看不起人了。
莉莉的父母都在县里的工厂工作,父亲算是组长,手底下有几个工友,对他们平时的做事要求也很严格。
有一次,莉莉的父亲,因为同组的工作出现失误,被问责,当领导私下问同组工友实际情况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莉莉的父亲说话,还说平时莉莉的父亲工作就很不认真。
最后,父亲被要求对整件事情负责,同时扣了同组当月的所有奖金。面对工友私下的嘀咕,父亲只好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均分给大家,有苦说不出。
在莉莉父亲身上发生的事情,导火线显然就是因为莉莉的婚宴。
不懂人情世故的莉莉将傲慢情绪展现宣泄出来,她是过瘾了,但是不免显得很幼稚,还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懂人情事故的下场。
张作霖曾经反复告诫儿子张学良一个道理:“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江湖就是打打杀杀。
人情世故就像一张网,人人都要多多少少受到其限制,甚至在有些时候必须做出忍耐和妥协。
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人情事。
很多事情都抽托不出:“人情事”,“人事情”,“情人事”,翻来覆去、颠来倒去,围绕的不外呼一个简单的“情”字。
“为人处世”,像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天赋,只不过有的人高、有的人浅。
不懂人情事,注定会被人讨厌,即使深受其害都不知道。
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妇女节,教师节各种节日,都是家长和老师交流格外密切的好时候。
家长会在节日的时候,让孩子将自己选好的礼物务必送给老师。放学的时候,还要等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询问一下孩子最近的情况,请老师多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
有点能力的家长,对老师遇到的私人问题,必须帮忙解决。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嘴上说的:以后就要全靠你自己了。但是私下里间接还是会为孩子打点好一切。
因为父母知道,大家都在送,如果你不送,心里就会觉得老师会排挤你家孩子。
中国人的人情,讲究“周到”。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今天我对你周到一些,明天你就会对我周到一点。
《红楼梦》里有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老祖宗对人情事最好的诠释。
事事都串联在一起,里面皆是学问,既是人情。
人情,才是最昂贵的高利贷。
90后的乐乐,曾经和老板一起去参加饭局,在这次饭桌上,他终于认识到了职业市场人的厉害。在这桌高价饭上,他们根本不谈业务,只谈风月,交际彼此需要帮助的东西:“这事儿啊,我能行,你交给我,你放心。”“好啊,好啊,那就麻烦了。”碰杯,喝酒,喝到吐,臭气熏天。这儿还喝着,那边已经订好了豪华包间唱K。之后的事情,就是这个生意做成了。
老板私下和乐乐说:做生意,要先交朋友。真正的市场壁垒就是强客户关系。
《蜗居》里面的宋思明说过这样一句台词:“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得常动。要是总能分得清你我他,就生分了。”
一来二去,你我就是熟人,你不会讨厌我,我不会嫌弃你,我们认清了彼此的捆绑关系。
大家从来不会选做一个人的孤岛,礼尚往来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生活中,我们谁又没有发放过“高利贷”,因为我们深知出来混,这些都是要还的。
我们共同捆绑利益之上,共识了这个“潜规则”。
因为在这个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有情了自然生事。这就是中国的“人情社会”。
“在利弊的平衡上,所有人是大不过两个人的。因为,所有人的事,就意味着没事。于是,两个人事就成了大事。”
我之前认识一个老板,他是从市场助理做起,后来他坐上融资企业的总经理。
时至今日,在公司不到两年的经营中,他已经辞退过不下5个行政人员,他总是对现在年轻的行政感到非常不满意,曾经在饭桌上毫不留情面的说哭过一个行政小姑娘。
他曾说过:“行政就是要做到四个字:迎来送往。”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这个总经理讲他还是小助理的时候,多会迎来送往,在饭桌上只要看见上级动一下手,眨一下眼,就知道是该递烟还是倒水;
上级上车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打开车门,手护着上级的头;
上级交代办的事情,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他都能辗转办好,即使当人、物什么的他都没有,但是他心里坚信:你想认识的人,总会通过第六个人认识到。
这是一个人懂人情事的表现,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不单单是在委曲求全,这是残酷的现实。
人、情、事,微妙的无缝对接,直指都是利益,这是现实,但是又很具戏剧性,也是好玩的地方。
正好最近,有一部电影即将于11月21日上映,名叫《不成问题的问题》,对“人情事”有淋漓尽致的深刻展现。
这部电影曾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等多个电影奖项。其中丁主任的扮演者范伟,精湛的演绎,让人惊呼,这是一个一直被遗忘的大师。
还没上映,对它的好感度和期待程度就已经高涨到不行。
电影中丁务源这个人物,自带有喜剧感的可爱;性格沉稳,让人信任;巧言令色,不论是谁来找他,他的回答都是“不成问题”,“要得”,“yes”,还有他那不将任何情绪表现出来的笑面。这样一个八面玲珑的丁务源,除了不擅长经营农场,深谙并精通人情世故。
“谁家落了红白事,不是人家丁主任第一个跑来帮忙?谁家出了不大痛快的事故,不是人家丁主任像自天而降的喜神一般,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和他衔接起来的所有人物,犹如狡猾的蜘蛛一样将所有人的人情编制起来,让许太太许先生、秦妙斋、尤太太、佟小姐甚至是农场的工人都为其所用。
所有的“人”、“情、“事”,都围绕在这个叫“树华”的农场之中,映射人情社会。
丁主任不需要求任何人,依然在被农场股东佟老板换掉之后,运用人心坐回自己的位子。
与丁主任完全相反的是来接任的尤主任,他就是典型的能干但是情商低,在农场完全混不下去。
能干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初来驾到的空降兵,在你大展宏图之前,请先得人心。
老舍对丁主任的描述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一直在辗转,一直需要在人、情、事上吸取自己生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