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四年级
上课时间:5月6日——5月29日
完成内容:《电》、《新的生命》(第1到5课)
进度与《建议》的契合度:较高
执教过程反馈:
《电》单元
这一单元学生已经在网上学习过,所以《建议》中提出在省平台上通过回看的方式进行复习。我考虑到学生已经看过了,而且平台上没有相应的练习,时间也较长,所以选择了“浙江微课网”上的相关视频进行复习,同时要求学生做相关笔记。
学生对静电现象是有经验认识的,但是对科学名词“静电”、“电路”、“电流”、“导体”、“绝缘体”、“短路”、“通路”等的解释有较大困难。在改学生作业本的时候,我也认识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导知识点总结,小组交流记录的方式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自我,理解他人,是每一个学生应当具有的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增进自己这种能力的过程。科学学科,我思考着要学生能以更严谨更简练更客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在遇到一些矛盾时,能清晰表达感受,客观描述现象,准确理解行为。
这个单元学生对电是很感兴趣的,同时对电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我通过将新闻事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学生听得很认真。
这个单元的实验我没有现场演示,因为视频都有。学生实验也是建议在家完成,但根据我的调查,每个班购买了材料的学生寥寥可数,所以学生实验的整体效果不好。其次,学生看视频时的专注程度并不佳,所以在《新的生命》的教学中,有实验的,我尽量演示或者开展实验,有材料的,我就拿到课堂中,即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通过对比发现,实物对学生注意力的聚焦远远胜过看视频。
《新的生命》
这一单元我选用的资源是“阔华网课”,选择理由:有课堂内容,知识总结和练习。结构完整。
按照《建议》,整合一二课、三四课、六七课、第五课单独安排一课时。
在一二课的教学中,1.从对油菜花结构的认识开始;2.聚焦问题:其他的花也有这四部分结构?3.学生表达观点。4.观察几种花的图片,学生表达,教师记录
5.从结构上总结发现
6.阅读书本资料,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梳理出这几个科学概念
(这真的是学生的弱项,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学生能用简洁的图示进行梳理,其他的都是都是勾画或抄写文字。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图示,线式、泡状图等方式梳理概念很有必要,指导学生科学阅读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书写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
第三四课的引入我是通过每个班学生在记录本中提出的疑问
(同时呈现实物苹果,因为那一周学校刚发了苹果),学生一听到是自己班上同学或自己小组提出的疑问,同时看到苹果,眼睛都在放光,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应时应景教学)很实用。这一课时,“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是学生的难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基本用语言描述,但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知道大部分是理解的。因为涉及到一些科学名词“雌蕊、雄蕊、花丝、花药、花粉、柱头、花柱、子房、胚珠”、“虫媒花、风媒花、水媒花”以及种子几种传播方式,同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比较挑战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不过大部分学生能知道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雌雄蕊有关就可以了。所以我用了两课时。
我意识到学生提早接触科学词汇,对课堂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那些预习了的学生课堂反馈很积极,理解很快速。所以很有必要开展单元预习,提前熟悉书本上的科学名词。
第五课《种子的萌发》我用了一课时,课堂上主要是观察,能指认蚕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区别胚芽和胚根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在观察前我添加了找找两者的区别的任务,在反馈中,学生能改变错误的认知,正确回答“种子的萌发时先生根”,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各部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开展长周期观察,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胚是有生命的”。
在教学中我始终相信“知识方法重要,但体验比知识更重要”,关于复习,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开展,单元系统知识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有效,我在思考。我遇到的困难是我们学校学生记录的速度和自主性令人沮丧,布置成作业,完成率也不堪入目。
线上学习完成率比较高的一个班我已经完成了第六课,第六课我播放的是实验视频
这个视频九分钟,对鸡卵的结构讲得很清楚,实验方法也很清楚,学生观看后,将“观察鸡蛋”布置成在家小实验。
总结:1.很感谢刘老组织的这个团队,是我们黑暗中的火柴,点燃自己,点燃他人,点燃教育的热情。
2.因为有了《建议》这个指导方向,在上课时就有总体的时间规划,教学核心目标安排,在课堂中就能根据班级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
3.我一直在尝试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指导相结合,在这个月的执教中,我反省到自己教育理念的偏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核心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能接受的才是最好的。教育不需要刻意求新,但必须要在看懂听懂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引导。
4.感受到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核心原因是反馈的及时不可替代(生生互动的反馈,师生互动的反馈,行为的反馈,语言的反馈)和教学对象的独特性。